而後他們一家就如同曆史中那般接到了武皇召他們一家秘密回京的诏令,重新回到了帝國政治鬥争的漩渦之中。
回到洛陽後,雖小有波折,但一切也還算順利。
她成了女冠不僅擺脫了聯姻,還讓皇室中其餘人不怎麼關注她,于是便能借着道觀繼續發展自己的勢力。
結果這天幕一出,簡直是想要她的命。
如今她幹得那些事雖然沒有明目張膽地謀反,但也不像一個正經郡主該做的事,這是決計不能被武皇知道的啊!
隻是依這天幕所言,她最後竟然還走到了政變那一步嗎?她不是打算順其自然等五王政變嗎?
李雲樂并不害怕發動政變,隻是有人代勞自然是最好的。
大唐玄武門這個舞台實在是太過熱鬧了些,整個唐朝幾乎就沒有幾個正常繼位的皇帝。
雖然這樣的上位方式能讓選出來的皇帝不至于太差,但頻繁的政變也将導緻政局不穩,所以李雲樂還是想盡可能減輕影響。
況且也不剩下幾年了,她也實在是沒必要去争那麼一年兩年的。
萬一她擅自改變曆史導緻武皇提前發現,政變失敗了怎麼辦?
那她阿耶到手的皇位可就沒了!
所以會是什麼導緻她突然間改變了主意?
李雲樂的眼睛到處轉,然後便看見了不遠處看着天幕臉上是克制不住的惶恐的李重潤以及跟自己丈夫武延基坐在一起的李仙蕙。
難道他們還是出了事?
當然此時糾結原因是什麼并沒那麼重要,如今最大的問題是她不僅要面對那些不願見到女子繼位的大臣們,現在還要直接對上武皇。
李雲樂心中都快崩潰了,但面上卻強撐着平靜,避免被人看出端倪。
雖然按照她看網文的經曆,垃圾天幕肯定很快就要爆出她的身份了,李雲樂覺得自己得趕緊想出說服武皇留他們一家小命的理由!
李雲樂不由偷偷望向禦座上神色不明的女皇,在心中暗暗歎氣,罷了,隻有見招拆招了。
她的這位祖母雖說年歲漸大,對手中的權勢也抓得越發緊了,但一向知人善任,胸襟也很是寬廣,她未嘗沒有一争之力。
*
禦座上的武皇聽着天幕赤裸裸将她的平衡手段講出來時,神色很是平靜。
這平衡之道本就是每個帝王都會運用的權術,哪怕哪個帝王再怎麼關心百姓,也得先将自己的皇位坐穩。
然而“政變”一詞一出,自覺見慣風浪,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的武皇眉頭也不由得皺了起來。
她倒不是震驚或意外,畢竟南北朝至今宮廷政變已經是數不勝數,哪朝皇位若能和平過度反倒是一樁稀罕事。
而如今這滿朝文武又有幾個真是她的忠臣呢?哪怕是她一手擡起并且倚重的二張兄弟隻要有機會肯定也會反噬她。
還有她的兒子、侄子們更是時刻盯着她的皇位,想要取而代之。
當然這也不意味着武皇會接受她被人政變下台,如今既然提前知曉了政變,她自然要将人找出來,将其扼殺在搖籃之中。
所以那另一個女帝會是誰呢?難道是太平?
武皇雖自己是女子之身,但卻不得不承認自己從未考慮過傳位給自己的女兒。
哪怕不考慮傳位給女兒會有多少大臣反對,在她看來太平的能力是不夠的。
她真将皇位交給了太平,那才真是害了她。
但除了太平,她一時間也想不出在她之後會有哪個女子再次登上帝位。
難不成她看錯了,太平其實一直在藏拙?
武皇不由将目光投向了坐在自己下方的太平,然後便看見了坐立難安,一臉焦慮的太平。
太平顯然也知道自己會被懷疑,忙跪下帶着哭腔争辯。
“母親,您難道還不知道我有幾分本事嗎?女兒哪裡敢政變逼您下台啊!”
這一刻武皇搖了搖頭,将太平繼位的可能排除在外。
如此沉不住氣,怎麼可能有那麼深的城府?
況且太平雖心向李唐,平日裡經常勸她還政李唐,但以太平那膽子,她是絕不敢發動政變正面跟自己作對的,頂多在一旁敲敲邊鼓打配合罷了。
況且她雖是自己的女兒,但遠沒有自己那般大的野心,太平最大的心願就是等她哥哥上位後自己當個鎮國長公主。
旋即武皇将視線投到台下那些她的孫輩們,她本以為自己的子孫都沒能遺傳自己和雉奴的本事,全是些酒囊飯袋,沒想到臨老了送來這麼大一個驚喜。
隻是她對親生子女都沒太多的感情與關注,更何況是這些孫子孫女呢?她對這些人還真沒什麼印象。
唯一有印象又比較出彩的就是少時曾彩衣娛親的李隆基,她記得他7歲時還曾在宮門呵斥武懿宗,倒看得出來極有膽色。
可他是個男子,并不能成為女帝,也應當沒有男扮女裝的可能。
武皇随後側過頭繼續打量那幾個郡主們,年紀已經到了成婚年紀的幾個已經按照她的吩咐大多嫁進了武家,平日裡相夫教子,并未聽說過做出什麼出格的事,看起來都是傳統的溫順女子。
至于年紀小的,此時也暫時看不出來有什麼奇特之處。
等等,似乎有一個跟大多數郡主都不太一樣的人,她的封号似乎是安樂,她并沒像她的姊妹那般嫁人,而是出家做了女冠。
她平時雖沒什麼存在感,但能做出出家之事的女子總歸是跟尋常女子不太一樣的,
會不會是她?
想到這武皇便朝着角落處的李雲樂望去,而這時又恰好李雲樂正在偷偷打量她,兩人的視線瞬間相會。
李雲樂瞬間背後一涼,武皇該不會憑借這點信息就猜出了她吧!那真是沒天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