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隻是如此,那這個不愛讀書,隻喜歡物理說服别人的家族,現在大約仍是個地方上的土霸王。可這家偏偏出了一位大雍朝的開國功臣——肅甯侯沈騰峰。
這位第一代的肅甯侯,是追随太祖打天下的嫡系。開國後,大雍建了配享太廟的淩煙閣,文武共三十六位,那十八位武勳就有他老人家一份。
前朝也就是大啟末年,民不聊生,各地紛紛起事,戰亂不休。沈家本就是清和當地的豪強,莊裡家丁、鄉勇近千人,憑此才能在亂世中安居一方。
沈騰峰那時少年意氣,自忖熟讀兵書,一身武藝,也躍躍欲試,打算出門闖蕩。
沈騰峰他爹那時候光兒子就有三十多個。
上有已經抱上孫子的嫡長子,下有牙牙學語的寵妾所出幼子,沈老爹對這個排行二十一的庶子幾乎都沒什麼印象。
面對沈騰峰的外出創業申請,沈老爹隻是呵斥幾句,不許他打着清河沈家莊的名頭,告誡他勿要給家族招惹禍端,就不再理會。可以說是提供了除幫助以外的一切幫助。
最終随沈騰峰上路的,就隻有他的奶兄、小厮和被他收服的幾個族中小弟。
可少年運氣委實太差。自立山頭吧,沒錢沒權沒名氣,很快就被路過的土匪吊打散夥。投奔其他義軍吧,不是被朝廷剿滅就是自己人莫名其妙激情内鬥。
這麼反複折騰了兩年,同族的小弟都跑光了。
“跟着峰哥混,三天餓九頓”的名聲傳回沈家莊,沈老爹徹底拉黑了這個兒子。
又被現實毒打了幾年,又雙叒叕一次的起義軍火并重組後,沈騰峰終于時來運轉,糊裡糊塗就跟着潰敗的隊伍被收編了,來到時任雍南道提督的大雍太祖麾下。
其實他打仗水平不賴,以前不是隊友天坑帶不動,就是首領太拉垮扶不起。現在得遇明主,很快就憑借戰功不斷晉升。
待太祖稱王後,他已獨領一軍,總督壽北道軍務。
沈老爹得到消息是大吃一驚。不過當時天下的反王不說有十八羅漢吧,也足以湊兩桌麻将還帶幾個替補的。
畫風也是多種多樣:有以正統自居,由前朝皇室複辟的漢王;有經營多年,當地門閥割據的吳王;有流民起事,号稱擁兵百萬的震山王、平天王;還有一看名字就不怎麼正經的大賢良師、白蓮聖主。
抛開那些湊熱鬧的草頭王,和兼職造反、主營邪教事業的不談。眼下群雄逐鹿,兒子跟着一方諸侯混成了高層,這可能雞犬升天,也可能九族消消樂啊。
思來想去好幾天,再加上并不看好太祖這位草根武官的造反事業,沈老爹最終一拍腦袋,做出了個讓後代族長和嫡支都捶胸頓足的決定——分宗。
反正沈家人丁過于興旺,族中各家各戶,有願意賭一把的,先分出去,然後再遷往沈騰峰所在的壽州府城,也算是家族對其下注了。
但如果那邊事敗了需要砍頭時,都分宗了,記得說我們不熟啊!
清河縣這裡自然是主宗,所有遷過去的算作一個分宗,别号“壽州堂”。
沈老爹自覺運籌帷幄,方方面面考慮周全,遂把族長之位傳給了沈騰峰的嫡長兄,準備笑看這亂世風雲了。
對于突然冒出來要官要錢的數百族人,尤其裡頭還有幾個他同父異母的親兄弟,沈騰峰早不是當初沈家那個小透明的二十一郎了。他隻是挑挑眉,就不再理會。
反正用誰幹活不是用呢,公事公辦就行了,指望特殊待遇那是肯定沒門的!官位不給,當小吏要考,連從軍都要從大頭兵幹起。
按理說,異母弟弟也是很親近的血親了。可誰讓沈騰峰出門創業的這些年裡,沈老爹寶刀不老,一口氣又給他添了十來個弟弟。
沈侯爺表示,他的兄弟都快能湊一支五十人小隊了,委實不值錢。何況這裡面還沒一個以前跟他關系好的。
希望落空的沈家人怨聲載道,可也不得不認命地安頓下來。
畢竟願意來這裡的人,還真沒幾個原本混的好的。
若是灰溜溜回老家,且不說臉皮夠不夠厚,也沒那麼多路費啊。
沈如松的祖父沈平峤也正是在這個時候到的壽州。他正是沈騰峰同父異母的弟弟之一,排行二十九。
因為年紀相差的比較大,在沈家莊時兩人幾乎都沒見過幾次,也就談不上有什麼情分了。
沈平峤是個比較老實的性子,加上排行靠後,在那四十多個兄弟中過得不太好。他外公家就是個普通農戶,完全幫不上忙,他姨娘甚至還得偷着賣點繡品來貼補他。
他後來常說,自己這輩子做的最果斷,也是最英明的決定,就是咬牙壯起膽子選擇來了壽州。
不久之後,凡是打着沈騰峰旗号作奸犯科的沈家人,都被他狠狠收拾了。還間接幫他在民間刷了不少聲望,在太祖那裡又加了幾點好感度。
府城的老百姓哪裡見過這等鐵面無私、絕不包庇親戚的好官,“沈青天”的名頭一時傳遍整個壽州。
在壽州官場中,沈騰峰位于食物鍊頂層,還手握兵權。他這麼一搞,自覺看懂了這出殺雞儆猴敲山震虎大戲的聰明人們,紛紛縮回爪子收斂不少。
一時之間,府城氣象煥然一新,不但官吏們一個個兢兢業業恪守本分,還湧現出多位施粥造橋扶老濟貧的大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