戀上你看書網

繁體版 簡體版
戀上你看書網 > 三國末世 > 第17章 命運

第17章 命運

章節錯誤,點此舉報(免註冊),舉報後維護人員會在兩分鐘內校正章節內容,請耐心等待,並刷新頁面。

被袁媛低估的不僅是古人的數學智慧,還有袁紹曾經的影響力。

阿昌的外表平平無奇,瘸着一條腿,卻能幹非常,很快就在福伯的幫助下将士兵遺屬登記造冊,整整寫完了十卷竹簡,一共五萬兩千人。

這大大超出了袁媛的預料。

她随手翻了幾片簡牍,驚訝地問:“整個邺城也不過十萬常住人口,其中竟有一半多都是袁家遺屬?”

“主公曾數次在邺城征兵,城裡的絕大部分人家都有壯丁入伍。”阿昌望着竹簡上連綿不絕的名字,認真解釋,“數年戰亂,男丁都死得差不多了。遺屬中老壯不多,但男丁從軍,妻兒留守是常态。一個士兵家中通常都有一個寡母、一個妻子、二三稚兒,有些甚至還有妾,每個妾再添一倆孩童,數目便很可觀了。”

他拿自己做例子:“譬如在下,一家九口戰死,可阿婆、阿母,以及叔伯的幾位寡媳皆在世,他們膝下也都有兒女。我的阿兄、阿弟皆未來得及成家,就撒手人寰,我阿母憐惜他們斷了香火,命我兼祧,加上我自己的妻子,我一共娶了三房媳婦。雖然因家中貧困,替阿兄、阿弟娶的那兩房都是典妻,生完兒子就還給了别人,可其中一個生到第三胎才得了男娃。所以仔細算來,我家八十餘口,除了我和我為自己生的兩兒一女,其他七十八口全是需要您撫恤的遺屬。”

袁媛張嘴,因為太過震驚一時間不知該說什麼。

典妻是男權社會下一種特殊的婚俗,起源于秦前,在漢朝逐漸普遍,指古代出不起聘禮娶妻的男人拿出少部分錢财,将别人家的妻子典租回家生兒育女,待典期結束後再将妻子送回原處。

阿昌一家,忠心是真忠心,效忠袁紹時毫不吝啬男丁性命,但他們想生男孩的心也是真不含糊。

大概是袁媛的表情太過複雜,阿昌想了想,連忙寬慰:“雖然目前我家隻有我一個成年男丁頂立門戶,但族中共有十三個男娃,最大的已經九歲。娃娃們見風就長,再過幾年就能為女君效力了。”

不……她不需要童工。

而且兩年後就是末世,這些孩子能不能熬過病毒侵襲都很難說。

阿昌感激不已:“亂世生活艱難,家中有勞力的還好,孤兒寡母讨生活着實不易。若不是女君慈悲,很多人恐怕得餓死街頭。大家夥都很感激女君,若女君允許,可否讓大家進府給女君磕頭?”

“不用了。”袁媛果斷拒絕。

那本來就是袁紹的錢,她接濟遺屬隻是想用最快的方法處理掉袁紹的遺産罷了。

借花獻佛而已,遺屬的感激她自覺受之有愧。

袁媛也不需要這個世界上的任何人的感激。

即使來到三國已經三年,袁媛仍然覺得這個世界不太真實。每天起床,看到一屋子古色古香的家具時,她總是不自覺地恍神。有時候看着眼前穿着漢服的男男女女,甚至會覺得自己在玩一款沉浸式虛拟現實遊戲,周圍的所有人都是NPC。

在她穿越前的時代,虛拟網遊已經非常發達,NPC比大部分真人智商還高。孩子們甚至不需要去學校上學,隻需躺入虛拟倉,就可以一秒進入課堂,免去通勤奔波之苦。

遊戲與穿越最大的區别在于,遊戲設定NPC外貌優越,人均帥哥美女,而三國人醜得千奇百怪,除了曹沖、環夫人、袁媛等極少數抽中了基因彩票的幸運兒,其他大部分難看得超越現代人的想象。

尤其是奴仆和流民,他們不刷牙,也沒條件每天洗漱,衣服不合身且打滿補丁,臉上長瘡,頭上長疤,身上長虱,龅牙不矯正,黑痣不消除,黑皮不防曬,顔值慘不忍睹。

即使是曆史名人,很多也長得差強人意。

曹操的第二份禮物曆經千山萬水,終于在建安十二年的春天來到邺城。千裡迢迢将它送來的,是在史書上留下來了如雷貫耳大名的蔡文姬。

蔡文姬是漢末文學家蔡邕的女兒,及笄之年嫁給河東士族衛仲道,但沒多久衛仲道就病逝。數年後,蔡文姬恰逢南匈奴叛亂,被匈奴左賢王擄掠,流落塞外十二年,生下兩個兒子。曹操顧念與蔡邕的情誼,花重金将蔡文姬贖回,留下一段“文姬歸漢”的佳話,被各路雜劇戲劇曆史劇取材收錄,廣為流傳。

袁媛見到的,就是剛剛重返中原故土,唱了一路《胡笳十八拍》的蔡文姬。

真實的蔡文姬與袁媛以為的不太一樣。

作為後世大女主劇的女主角,袁媛在影視劇裡看到的蔡文姬個個傾國傾城。聯想到她被左賢王強擄的事迹,邏輯上似乎也非常合理——如果蔡文姬不美,怎能令匈奴王爺一見傾心?

但蔡文姬的真實長相隻能用平凡來形容。

她的五官本身就不出衆,眼睛不夠大,鼻梁有點塌,嘴唇略厚,巴掌上還零星點綴着淡淡的雀斑。

蔡文姬出生于熹平二年,也就是公元174年,今年已經三十三歲。經曆了十二年風沙和戰亂的洗禮,她皮膚粗糙,臉頰上磨出了歲月的痕迹,眼角也已經爬上細紋,就連身材都稱不上苗條,渾身上下唯一一件首飾是一串匈奴風格的項鍊,髒兮兮,灰撲撲,看起來像由什麼動物的骨頭或者牙齒打磨而成。

如果忽略這條項鍊,她就像是田野間随處可見的普通婦女,雖然有種真實的質樸,卻無法與“東漢第一才女”的名聲聯系在一起。

至于史書上大寫特寫的“幽閑有容”、“區明風烈”、“端操有蹤”、“才氣英英”,恕袁媛眼拙,從外表上她是半點也沒看出來。

這就是蔡文姬?

這怎麼能是蔡文姬?

袁媛懷揣着滿腹失望,心不在焉地接過蔡文姬遞過來的大黑盒,被意料之外的重量壓手得差點當場扔了。

“這是什麼?”

“是袁尚的頭顱。”蔡文姬雲淡風輕地說,不高不低不快不慢不卑不亢的語氣倒有點與史書上的記載沾上了邊。

她鎮定得仿佛在講一個很久遠的故事:“袁熙的頭顱我也帶回來了,一并交給你吧。”

實話實話,袁媛并不是很想要。

但她隻能伸手接了過來。

史書記載,袁尚和袁熙戰敗後,逃到遼東投奔公孫康。可惜他們看走了眼,公孫康為了取悅曹操,派伏兵斬下袁尚和袁熙的首級,送給曹操做投名狀。追随袁尚、袁熙到遼東的樓班、蘇仆延等将領也被公孫康所殺。

此時袁家最後兩位男丁生死的消息尚未傳回邺城。也可能許多人已經聽到了風聲,但曹操為震懾袁紹舊部,下令“三軍敢有哭之者斬”,以至于雖然半個邺城都與袁家有舊,城中依然繁華如故。

交接首級的場面實在有些詭異,袁媛努力不去想象黑盒裡頭顱腐爛後的形狀,按照漢禮向蔡文姬一揖到底:“謝謝你把他們帶回來。”

蔡文姬避而不受:“我不過受曹司空所托。”

“但我總不能去謝曹司空吧?”袁媛無奈,與蔡文姬大眼瞪小眼,“我的兩位阿兄雖然死于公孫康之手,但曹司空不殺他們,他們卻因曹司空而死。”

蔡文姬眸光暗淡,視線好像落在袁媛身上,又好像透過她,凝視着不知名的遠方。

“你恨曹司空嗎?”低聲的呢喃被風吹散,蔡文姬仿佛竭力尋找慰藉的旅人,不知前路,不明前程,荒蕪且迷惘。

她并不需要袁媛的回答。

『加入書簽,方便閱讀』
熱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