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靈收回心神,開始繼續指揮衆人蓋房頂。
她先是讓族人們将自己之前就處理好的木頭都搬過來,然後借助木直梯爬上去将木頭放在提前預留出來的位置上,形成一條條的房脊,緊接着再将做工粗糙的木闆塊斜鋪在上方。
由于能使用的制作工具種類有限,導緻這些木闆塊無法做到像現代的木闆一樣平整光滑,龍靈隻能盡可能的讓它們之間的銜接處變得嚴絲合縫些,以此來提升其遮擋風雪的能力,而建材之間的銜接方式,則是統一采用種花家傳統木作的一種結合方式,也就是:榫卯結構。
起初,龍靈在屋頂的制作種類上犯了難。
畢竟從華夏上下五千年的曆史來看,他們可以選擇的屋頂種類實在是太多了,挑都挑不過來,這也是一個國家文化底蘊深厚的好處之一。
且不說那些用不上的種類,光是眼下能夠用上的就有三種。
它們分别是:平屋頂、囤頂以及坡屋頂。
平屋頂是一種平面形的屋頂,這種屋頂搭建簡單,優點是施工簡便、成本低,缺點是排水性能差、容易積水滲漏、保溫隔熱不好。
囤頂是一種微拱成弧形的屋頂,這種屋頂工藝複雜,優點是排水性能好、承重能力優良,缺點是施工難度大、成本高、耗時耗力。
坡屋頂是一種傾斜的屋頂,這種屋頂是使用曆史最久的屋頂,同時它還有很多種形式,比如:單坡頂、硬山頂、懸山頂、歇山頂等……
最後龍靈經過再三考慮,決定從平屋頂和坡屋頂中選擇後者。
原因是冬季過後化開的雪水如果處理不當的話,平屋頂很容易會出現積滲漏的情況,而他們住的又都是夯土房,雪水堆積會大大降低其能夠使用的壽命,這不是龍靈想看到的。
而坡屋頂作為華夏曆史中使用最久、最廣泛的一種屋頂,經過數千年的演變,自然衍生出了許多可以供人選擇的不同外形。
單坡頂是隻有一面傾斜的坡屋頂,它在華夏古建築的屋頂樣式中多為輔助性建築,常用來依附于建築的側面。
硬山頂是華夏傳統建築雙坡屋頂的形式之一,其特點是外觀呈人字形,房屋兩側的山牆與屋面齊平或略高于屋面,這種屋頂能夠很好的承受積雪來帶的壓力,同時清理掃雪時也很方便。
美中不足的是,采用硬山頂的話,房頂積雪問題确實得到了解決,但房屋左右兩側的牆面卻沒辦法避免被雪水侵蝕的命運。
對于這一點,聰明的古人想出了對策,他們在硬山頂原有的基礎上,将屋頂向外延伸出一部分,于是就得到了新的坡屋頂形式,也就是:懸山頂。
如果采用的是懸山頂的話,不但可以将積雪輕松處理,還可以減少房屋兩側牆面遭受雪水侵蝕的面積,因為那些無法處理的積雪在化作雪水後,隻會沿着延伸出來的屋角和邊沿滴落,而不是像硬山頂那樣,滴落的雪水和雨水直接接觸牆面從而導緻其受到侵蝕。
至于歇山頂,雖然它四面傾斜、外形美觀,各方面都不輸懸山頂、硬山頂,但建造工藝較為複雜,也比較耗時,以龍部落目前的處境和情況來說,暫時不考慮用它。
于是,龍靈經過幾番思量後,決定夯土房的屋頂就用懸山頂。
屋頂用先前處理好的木頭、木闆制好框架後,再用粘粘果液塗抹在木闆層做好防水措施,等液體幹後澆水确定防水見效後就可以上茅草了,将處理好的茅草進行錯位覆蓋、層層疊壓,最後再用木闆塊将其壓平拍實。
為了能夠更有效的遮擋風雪、并延長其使用的耐久程度,茅草屋頂的厚度約為三十厘米,不出意外的話,以後的其他夯土房茅草屋頂也會是這個厚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