戀上你看書網

繁體版 簡體版
戀上你看書網 > 原始部落的生存日常 > 第26章 第 26 章

第26章 第 26 章

章節錯誤,點此舉報(免註冊),舉報後維護人員會在兩分鐘內校正章節內容,請耐心等待,並刷新頁面。

不過就算是土房子,也有不同的建房方式,比如最常見的夯土房跟泥磚房,兩者之間看似外型相似,但了解的人都知道它們之間的制作流程有着細微的不同。

首先來說夯土房。

夯土房的曆史悠遠已久,從新石器時代發展到現代文明社會,還能從少部分的偏遠地區看到土房子的身影,甚至在世界的某個角落一些落後區域依舊還在沿用這種土房子。

這種土房子能在文明的長河中被保存流傳至今自然是有它的優點和缺點。

優點是:生态環保、冬暖夏涼、制造成本低、施工過程簡單。

缺點是:抗震抗洪能力差、易被雨水侵蝕,長期在太陽的折射暴露下可能會讓牆皮出現裂紋、剝落等現象。

泥磚房的優缺點和夯土房一樣。

兩者唯一的不同點就在于制作的工藝流程有所差别。

拿藍星的曆史來說。

石器時代,原始人們制作夯土牆的材料是含有雜質的地表土,随機摻入礫石、少量動物毛發、植物莖葉,無防水措施。

到了商周時期,人們時常祭祀,就會在裡面加入動物血液、貝灰用來增強其使用的耐久性,商代晚期,人們開始使用石灰漿給局部進行牆體抹面。

秦朝時期,關于夯土工藝土有了很大提升,其中就以最為出名的秦直道路基舉例,人們将路基打造成一方合土層,合土分三層,基礎層由大塊礫石和原生土構成,中間層由熟土和沙礫構成,表面層由加固後的高密度熟土夯實再摻入鹽堿和纖維材料形成堅硬、防水的路面。

漢朝時期出現糯米漿塗層增強牆體的工藝,唐朝時期出現鑲嵌陶片導水工藝,明朝時期出現三合土技術。

直到現代,制造夯土房所需用到的主要配方都大差不差。

最基礎的制作材料就是:黏土、砂石、石灰,期間可以增加一些稻草或竹片用于增加它的抗裂性。

夯土牆的制作工藝有兩種,一種是版築,另一種是椽打。

版築制作工藝需要準備三塊木闆,兩長一短,兩側模闆長,頂部擋闆的寬度同牆厚,側模之間采用可拆卸的木棍夾住,側模與端部擋闆之間通過榫卯連接并卡緊,模闆高度一般為三十至三十五厘米。

将版築道具準備好後,選定建房的區域,在區域内将攪拌制好的土壤澆灌在模具中,然後用闆錘反複用力擊打夯實,夯好第一層後再将版築道具放在第二層。

繼續澆灌攪拌好的土壤用闆錘進行反複擊打夯實,直到夯土牆達到想要的高度後再塗抹上一層泥糊,最後進行放置陰幹和防水處理即可。

椽打制作工藝需要用表面光滑順直的圓木代替兩側木闆模,一般每側有3-5根圓木,當一層夯土牆夯築完成後,将最下層的圓木翻上來固定好再用同樣的方法進行夯築,以此一根一根往上翻、循序進行,使用這種模闆夯築的牆體叫做‘椽打牆’。

而泥磚房所需要的主要材料和夯土房牆面幾乎一樣,将材料加水攪拌成糊狀和勻,然後放置進準備好的磚頭模具中抹平、踩跺、壓實,反反複複後就變成了一塊塊大小均勻的泥胚磚,脫模的這些泥胚磚經過晾曬後就可以進行使用。

和夯土牆一樣,在晾曬過後用泥磚砌牆後同樣抹上一層泥糊再給它們塗上防水材料,屋頂則采用木梁、黏土和茅草進行覆蓋。

這種簡單的制造工藝所生産出來的土房子壽命,自然比不上現代工藝科技所制造出來的那樣能夠長久使用。

但面對即将到來的冬季,這種簡單的土房子無疑是龍部落目前最好的選擇。

『加入書簽,方便閱讀』
熱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