戀上你看書網

繁體版 簡體版
戀上你看書網 > 掌中看 > 第73章 第七十二章

第73章 第七十二章

章節錯誤,點此舉報(免註冊),舉報後維護人員會在兩分鐘內校正章節內容,請耐心等待,並刷新頁面。

山林樹海間,一輛青篷馬車在陰影處緩慢移動,馬車篷幾乎與林海融為一體,移動時像風拂過林間湧起的綠浪。

今歲北方多旱,山間的樹木卻長得格外好,綠幽幽一片,參天高樹遮住了頭頂日光,酷暑與烈日被崇山峻嶺隔絕,一入山中,清爽之氣撲面而來。

此行随姜見玥一道離京的是一個喚作绛音的婢女,绛音從小習武,是宋渭半個徒弟,人瞧着瘦弱,卻習得一身好身手,便是在宋渭手底下也能拆上八招。為了不引人注意,姜見玥這一回明面上隻帶了绛音和一名僞裝成車夫的王府護衛宋遇。

三人出了京畿,一開始還走官道,但是越往東南靠近黃河的幾個郡,遇上的流民就越多,大晉太平久了,一旦不那麼太平的時候,誰都不知道會發生什麼,于是宋遇提議走山林道。

起初姜見玥心有猶豫,她想早些到達楚州,擔憂走山林道會耽誤過江的時間,經過绛音的勸說,才勉強同意走山林。此次出來是微服,馬車上既沒插攝政王府的府旗,也沒挂翊王府的府燈,大災之年,活不下去的百姓難免會有落草為寇的,若是走官道被盯上,他們人多勢衆,即便绛音和宋遇能招架得住,她也不想對被世道所迫的百姓動手。

還是走山林吧。宋遇從前當過山野流寇,後來時運不濟劫了蕭九瑜的車,被宋渭打得心服口服,給比自己打了兩輪的宋渭當幹兒子,跟随蕭九瑜天南海北地走過幾年,蕭九瑜遊曆時就分外喜歡往山林裡頭鑽,因而宋遇對走山林道有經驗,加上有堪輿圖,應當不會耽擱幾日。

入了山才發現,原來山裡頭這麼涼快。

可是姜見玥的心卻并未跟着安定下來,她擔心楚州那邊的情形,擔心得徹夜難眠,大災之下,人心難測,何況江南富庶之地,利益牽扯盤根錯節,行事一個不慎,後果難料。而姜見黎行事有時候不計後果,什麼餌都敢放,她怕她将江南道的水越攪越混,終至局勢失控。

想到此,姜見玥忍不住傾身敲了敲馬車門,“宋遇,我們何時才能渡河?”

“娘子,最遲三日後便可抵達黃河岸。”宋遇的聲音隔着馬車門傳至姜見玥耳中,她聞言蹙眉問到,“能不能再快些?”

“娘子,若是再快,怕是馬也吃不住。”

姜見玥隻好按捺住焦躁不安的心,靠回了憑幾上。绛音擰開水囊遞給姜見玥,“娘子,稍安勿躁,我們的腳程已經很快了,不會耽擱幾日的。”

姜見玥心不在焉地點了點頭,手抵着水囊将它推回去,“绛音,我記得你是江南人吧?”

绛音擰上木塞,回道,“是,婢子江南道浙安郡人。”

姜見玥原還想問什麼,但随即又記起绛音是個孤女,很小之時就被她阿娘帶了回來随她北上京城,應當不記得家鄉之事,便住了口,靠在憑幾上阖眸。

绛音以為她在閉目養神,安靜地坐在一旁不再打擾。

山間除了樹葉被風揚起的“沙沙”聲,再無其他,連隻鳥鳴都不曾傳出。

第二支白燭燃到底,火苗搖晃兩下,轉瞬而逝,隻餘一縷苒苒升起的白煙,在熹微晨光中氤氲。

姜見黎從案間堆積如山的文冊中擡起頭,看向從窗縫間漏進來的一線晨光,才恍然意識到,天都亮了。

揉着腫痛的雙目來到盥架旁,用盆中冰涼的水揉搓了一會兒眼睛,待腫痛之感稍稍消散,她又重新坐回到案幾後。

看了一夜的文冊,思緒卻還算清晰,她從文冊中的萬千數字之中抓住了一根細微的線,隻要這根線是從承臨末年伸展過來的,那麼就意味着她的猜測是對的,如今就看傅缙那邊是否有同樣的發現了。

那邊的文冊多,姜見黎決定等一等再去瞧傅缙的門,她想先去留宮一趟,了解昨日宮門施藥的情況。

才打開房門,就遇上了傅缙。

傅缙睜着一雙熬得通紅的雙目,一隻手高高擡起,兩指微曲,顯然是想敲她的門,結果她先一步打開了房門,傅缙急忙後退半步,躬身道,“下官有急事想讨饒主簿。”

樓下似有人影掠過,姜見黎佯裝未覺,側身讓開了路,“太倉令請。”

房門重新阖上,姜見黎尚未來得及開口,就聽見傅缙将懷中抱着的幾摞文冊重重放在案幾上。

“這些文冊有問題?”姜見黎走過去,低頭瞧見最上面一本的落款是“熹和元年”,她便又補充了一句,“從熹和元年開始才出現問題?”

“确切地說,是熹和元年秋。”傅缙将文冊翻至後半部分,指給姜見黎看,“這是熹和元年秋新糧入庫時,隆化倉出納的黴米數目。”

隆化倉規模宏大,四百多窖的糧食,難免會有保存不當的,每歲兩季新糧入庫前,發黴損壞的舊糧便會被清除出倉,一來給新糧騰地兒,二來,也是以防黴變的糧壞了其他的好糧。黴糧各倉皆有,不是什麼稀奇事兒,隻是傅缙單獨指出來,就很不一般了。

“哦?這些黴糧怎麼了?”

“主簿您請看,這熹和元年秋隆化倉出納的黴米足有萬石,”傅缙痛心疾首道,“萬石,一整個一号糧窖之數!”

姜見黎順着傅缙的指尖看過去,文冊上果真記着“萬石”之數。“這個數目不對?”她面露疑惑,虛心求解。

傅缙沉聲回道,“熹和元年,風調雨順,别說江南不曾遭災,便是整個大晉,甚至是西北惡劣之地,都無大災發生,而隆化倉卻在熹和元年出納的萬石黴米,主簿您難道不覺得有異嗎?”

“隻一個熹和元年,并不能夠說明什麼。”

傅缙似乎早就料到她會這麼說,急忙抽出壓在最底下的一本文冊,輕車熟路地翻到黴糧出納那一篇指給姜見黎看,“這是承臨二十七年的秋的出納冊,黴糧不足一千石,”生怕姜見黎發現不了其中差别,傅缙又補充說,“下官清除地急得,承臨二十七年夏末,江甯郡發生過夏澇,規模不大,但是楚州亦有遭災。”

“不止熹和元年,應當說從熹和元年開始,隆化倉每歲的黴糧都在兩萬石左右,下官隻看到熹和二年,不知主簿有何發現?”

姜見黎拿出早就記下的數字丢給傅缙,“太倉令自己看吧。”

『加入書簽,方便閱讀』
熱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