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縣衙裡捕頭、差役的活兒,都是父傳子替的,隻這劉差役在濰縣縣衙裡卻是個新人。
劉差役的嶽丈原先是縣衙的差役,因隻生得一個女兒便招贅了他。
去年他嶽丈跟着張捕頭抓一夥兒拐孩子的賊人時,不慎被砍瘸了腿,雖得了一筆賞銀,差事卻做不得了,才托求了好些人情把他塞進了縣衙接了班。
劉差役家中貧寒,他爹娘生了五個兒子,家裡卻隻有幾畝薄田,前頭三個兒子長大了,卻都娶不起媳婦。
劉差役在家中排第三,和一家子長得憨厚粗壯的兄弟不同,劉差役長得像娘,生得俊秀些,且從小性子就活泛,有股子機靈勁。
劉家因為兒子多,娶不上媳婦,附近村裡也有那女兒多的人家,惦記着招贅。
不過人家都是要給家裡招個壯勞力,雖然姑娘們都瞧劉家三郎好看,家裡做主的卻是爹娘,可都瞧不上他這沒幾兩力氣的瘦杆模樣,隻想招劉家的大郎和二郎。
大郎是長子,要留在家裡養老,萬不可招贅出去的。
二郎從小就生得壯實,力大如牛,家中幾畝薄田都主要靠二郎使力氣,也是不舍的。
隻三郎在家裡沒啥用處,可人家瞧不上,不願意招他,這事就僵住了。
劉三郎倒不介意爹娘要把他招贅出去。
招贅怎麼了?難道不比一家子窮在一起,五個光棍過日子好?
他便積極主動的尋找辦法。
劉三郎心想,這村裡的人家要能下地幹活的,瞧不上他,但城裡人沒地,不用勞力的,他這種長得俊秀的不就吃香了麼?
正好隔壁村裡有個說媒的婆婆,替附近村裡幾個姑娘說到了城裡的親事,他便主動上門去。
這媒婆手裡還真有一家在尋贅婿的,還是戶頂頂好的人家,家裡男人是吃衙門公糧的,就是家裡隻一個女兒嬌慣壞了,非要尋一個長得好看的贅婿。
這不正合适了麼,媒婆帶着劉三郎去相看了一回,親事便說定了。
劉三郎去了縣裡崔差役家做贅婿,還收了二兩銀子聘禮,劉家便用這聘禮幫劉大郎娶了媳婦。
家裡四弟、五弟還年幼,倒是不急,如今就是劉二郎都二十多歲的人了,還沒個媳婦。
劉三郎從小身子骨弱,去地裡幹活他都偷懶磨洋工。
若是被他大哥瞧見了,總是要跟爹娘告狀的,可二哥卻是個好二哥,總是默默幫他把活幹了。
他如今在縣衙替了嶽丈的差事,每月的俸祿都是一分不少的拿回嶽家,上交給嶽母,隻這些額外掙的外快收入,他便想偷偷的攢起來,想着日後攢夠了能幫二哥娶個媳婦。
他在身上藏好了錢才回了崔家,嶽父崔老丈在院裡抽着旱煙,瞧見他回來問了句:“可跟辛大人交了差?”
劉差役點頭應是,又說:“跟張頭兒也回了話。”
崔老丈便點頭,說:“你是個聰明的,縣衙裡上邊的大人咱們巴結不着,這辛大人是縣令大人的心腹,他要你辦的事,一定得用心,辛大人是個處事公道的,你事辦得好叫辛大人記住了你,日後有好處才能想着你。”
劉差役自是乖乖聽嶽丈教導他些縣衙裡生存的心得,等嶽丈叫他走了,才回夫妻倆的屋裡去。
瞧見劉差役進了屋,崔婆子出來在丈夫身邊小聲抱怨了一句:“你往日去幫大人們辦事哪回沒拿錢回來?這小子昨日回來也不提,今日回來也不吭,可是跟咱們藏心眼子呢!”
崔老丈聞言瞪了老妻一眼,說道:“快噤聲吧,他每月俸祿都如數交給你了,慧娘做些繡活兒賣點銀錢也都是你收着,還要如何?他一個成年男子,入贅過來又不是賣身給咱家的長工,便是長工你還得給他發月錢呢!他那邊家裡窮,便是留些銀錢補貼爹娘兄弟,那也是人之常情,若真是來了咱家,就對貧寒的爹娘不聞不問的狼性子,咱們跟這樣的人住着難道不害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