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哪有不愛吃糖的,二寶直接跑過來伸出小手接過兩顆大白兔糖,甜甜地說道:“謝謝小姑。”
大寶走過來還有點不敢置信,看着到手裡的兩顆大白兔糖,猶疑了會又拿出一顆遞給何素素:“小姑,這顆給你吃。”
他還記得上回因為隻有一顆大白兔糖,自己不樂意給,小姑伸手和自己搶,害得小姑摔倒頭流了血,還惹得娘和奶吵架。他害怕再出現這樣的事了。
何素素笑道:“大寶真乖,小姑這裡還有呢,這兩顆是分給你的,你自己留着吃就是了。”她朝大寶遞了個放心的眼神。
大寶這才放下心來,乖乖地說了聲“謝謝小姑”,當即撕開糖紙吃了顆大白兔糖。
蘇母是個精明的人,哪能不明白送大白兔糖的意思,帶了些歉意說道:“難得親家母惦記着我們,還特意送了自家種的青菜過來。小玉最近在廣播台的工作忙,才帶了孩子回來家裡住,想着上下班方便。我正好退休了在家,能幫着照看大寶二寶他們,也算是給親家那邊幫點忙了。”
她直接把蘇玉和婆家鬧開,帶着孩子回娘家說成是因為工作忙節省上下班時間才回娘家暫住的。
何素素自然不會拆穿她:“是啊,多虧了嬸子你幫忙,平時白天家裡人都下地去幹活了,孩子們跟着在村裡跑來跑去撒潑了玩,自然比不上嬸子你帶着讓人放心。三嫂在廣播台裡工作忙,這事家裡都知道的。”
她們姐妹倆又和蘇母坐了聊了會天,最後以何秀秀要回家做飯為由起身離開。
蘇母是個客氣的,将竹簍裡的青菜都拿出來放廚房後,又拿了兩袋木耳放進去:“這一份給素素你拿回家去,一份給秀秀你的。這木耳也是我娘家那邊送過來,說是在山裡采摘的,你們拿回去嘗嘗味道。”
何素素和何秀秀笑着接過:“謝謝嬸子。”
臨出門時,何素素又從袋子裡掏出兩顆大白兔糖塞進大寶的手裡:“這兩顆糖是給你娘的,就說是小姑讓她也嘗嘗這甜甜的滋味,你可得收好了。”
大寶懵懵懂懂的,邊想着小姑今天怎麼這麼大方,邊攥緊了手中的大白兔糖應道:“小姑放心,我肯定收好。”
何秀秀在一旁瞧見了,暗自感歎小妹真是長大了。
蘇母瞧見了也很是滿意。
辭别後走出紡織廠家屬樓,何素素拒絕了大姐邀請去家裡吃飯的建議:“不用了,時間還早,我辦完剩下的事直接坐牛車回家裡吃飯就好了。”
何秀秀懊惱:“我本來想着你還會回去,就沒把早先準備好讓你拿回家裡的東西給你。”
家裡三個職工,就她在家裡做飯照顧孩子,日子過得不錯手頭也松,碰上有什麼好的她都會留點,等小妹送菜過來時讓她帶回去。
既是補貼娘家,也是自己一點心意,免得家裡嫂子對娘時不時送菜過來有意見。
何素素不在意道:“沒事,姐你留着自己吃就好了,或者下回你回家時提回去好了。”
她摘下背上的竹簍,拿出一袋木耳給大姐,姐妹倆就此分别。
何素素走去銀行,憑着收到的彙款通知單、娘和自己的身份證領了三哥寄回來的津貼。她特意将新拿到手的十五塊錢放到身上套着的格子襯衫内裡特意縫制的口袋裡,免得不小心掉了。
接着又去了郵局,挑選起适合投稿的雜志來。
何素素以前讀書時就愛看這些閑書,班裡手頭寬松的同學會在每回出新的雜志時第一時間買回去班裡看,她就時常去借着看,對市面上有什麼雜志,裡頭刊登的都是什麼内容都很清楚。
這會她将擺出來售賣的雜志一本本翻過,青年雜志講的都是國内各地的有志青年投身社會主義建設的事迹,小巷故事講的則是百姓生活中發生的一些趣事,能給閱讀者帶來歡樂和鼓舞精神的,工人雜志則寫的是各大工廠裡優秀工人事迹。
何素素又翻看了下報紙,江市日報刊登的文章涉及到最新的政策新聞、經濟狀況、工廠經營以及文化生活情況,新青年報則是寫青年工人和學生下鄉當知青的,省報則刊登的是有關全省的文章。
她有自知之明,報紙上刊登的文章質量高,沒看作者署名都來自政府和各個廠的宣傳幹事嗎,自己沒有那麼廣闊的眼界也沒有在工廠工作的經驗,寫出來的文章内容多是想象出來的,肯定不會被選中。
最後,何素素挑了兩本雜志:“要一本青年雜志和小巷故事。”
她覺得小巷故事這本故事不錯,村裡頭的趣事一堆,随便扯件事出來都能寫一整篇,這個容易寫也接地氣些。
而且她翻看過了,這兩本雜志的最後都有寫投稿的地址。
“同志你好,這兩本雜志一共多少錢?”
郵局的工作人員瞥了眼報價:“青年雜志兩毛,小巷故事一毛,總共三毛。”
“好。”何素素應了聲,從衣兜裡掏錢付款。她今早出來時還特意把自己攢了許久的私房錢帶上,都是以往娘給她錢去買東西剩下的零頭,這會正好用來買雜志。
買完雜志後,她直接往供銷社走去,進去找到賣碗筷的櫃台,挑了個付錢和票。一個碗要兩毛錢,還得搭上一張糧票,何素素想想就心疼,下次還是得慎重選擇洗碗。
她在供銷社門口站了會,其她來縣城買東西的嬸子也都陸續回來,沒過一會大山叔趕着牛車過來,大夥紛紛交錢上車。
何素素算了下今天自己花的錢,覺得最劃算的就是來回搭牛車的四分錢了,免得她一路曬太陽辛苦走着,累不說還耽誤時間。
到了村口下車,瞧這個點地裡勞作的人都下工回家吃飯了,各個嬸子急忙往家裡走,何素素則走到村口樹下,調出光屏将兩點勤勞值兌換了一斤豬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