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人又說了幾句,才準備起身離開酒樓。孫雅月說服老師一起坐上孫府的馬車,打算先将人送回去。
溫華玖站在馬車下:“路上小心。”
孫雅月掀開車簾:“知道了,玖兒,你也快回去,伯母該擔心了。”謝晉玉想到她們出來的時間确實有點久了贊同的點點頭。
回了候府,溫華玖見天色還不算太晚,便沒有去正院。識字堂的夫子好找,但是女學堂的就難辦了,她還得回院子想想其他的法子。
夜晚,安定候一家正在用膳,幾個孩子雖然大了,但都還未成家,所以一家人依然時常聚在一起用晚膳,溫華钰又免不了被一陣催婚,但他已經習以為常,嘻嘻哈哈應付着。
溫華玖适時出來解救大哥,“母親,過幾日女兒要和孫家姑娘還有她的老師一起去趟郊外的莊子,您想不想同往?”說着,她又将緣由解釋了一遍。
“竟有如此特别的姑娘,你一說為娘也好想見見她,隻是這一次你們是要去辦正事的,母親不好給你們添亂,還是下回有機會再見,你與她不是相見恨晚嗎?趁着你還未成親,多邀她來府上玩玩。”林氏笑答道。
溫華玖本想帶母親去散散心,既然她不願意便也不再勸。
安定候并未插話,見母女兩說完接着道:“玖兒去的時候叫上你哥哥一起,你們都是姑娘家,為父不放心,孫府的長輩也會擔心的,雖然府裡有侍衛随行,但總歸是不一樣。”
兄妹倆都沒有異議,至于溫華钰可有空閑,他道可以和别人調換休沐的人日子。
第二日溫華玖便去信告訴孫雅月她大哥也要同行,并告訴她何時出發,正巧她回信道,家人不放心她也要讓她二哥孫承延一起跟着。
待到出發的那日,原本的三人變成了五人,因着出發的早,來到莊子還未到午膳,溫華玖便帶謝晉玉和孫雅月兩人先去看了女學,她們站在窗外,看着才十多個學生坐在教室中,一位夫子正教授她們識字,雖然人少,卻個個聽得極其認真,每位姑娘手邊都配有一張空白紙,旁邊架着一支筆。
看着眼前的景象,謝晉玉感覺内心升起一股激動之情,感歎這不正是她想要的嗎?心中思緒萬千,見旁邊的兩人還在認真觀看,她也重新集中注意,這一番看下來,她發現這位夫子言之有物,看來是個有真才實學的人,最重要的是他講課有趣的很,姑娘們都能聽懂,不會賣弄自己的才學,而是真正選擇她們所需要的且适合的。
溫華玖也是第一次聽這位夫子講課,她也發現了他的認真,内心點頭,看來過不了多久要給他漲月錢了。
教導的夫子很快便發現了外面的三人,他認出了溫華玖,待到休息時便出來見東家。
“陸夫子辛苦了,今日我帶了位女夫子,讓她來見見學生們,不如我們去隔間詳談。”溫華玖笑道,對于這位好師者溫華玖還是很尊敬的。
幾人到了備課的隔間,溫華玖替幾人介紹,謝晉玉一堂課聽下來對這位陸夫子感官不錯,此時見他目光清正不卑不亢,印象更佳,對于以後的教學生活充滿期待。
“陸公子才學過人,方才聽你講課才恍然自己還有諸多不足,往後還請多多賜教。”謝晉玉先開口道。
對于這位落落大方的女夫子,陸公子沒有輕視,他回了一禮,“謝姑娘客氣,陸某還有許多不足。”
溫華玖見他們相處還挺和諧,便放心了,她讓陸公子先回學堂,孫雅月看着他離開的備用好奇問道:“玖兒,你是從哪找來了這麼位負責的夫子。”
溫華玖簡單說了幾句:“他是自己找上門的,是位秀才,父母雙亡,家中貧苦便來了我這教書。”
謝晉玉若有所思,“以他才學總會有金榜題名的一天,隻是不知道他能在你這留多久。”溫華玖倒很淡定,表示随意他待多久。
随後給謝晉玉介紹起女學院的情況。
“學院中如今隻有三位夫子,一位是方才的陸公子教導她們識字明理,還有一位是上了年紀的賬房先生教她們算數,再有一位是我從錦繡坊請來的繡娘,教導她們刺繡。”
先将夫子的情況簡單的說了一邊又接着道:“賬房老先生到了把年紀早已經是兩耳不管窗外事,每次上完課便早早離開,繡娘的繡技高超,隻是早年為了補貼家用傷了眼,不好再在錦繡坊繼續待下去,我便聘請了她來這裡,還有一位陸夫子你方才也見了。”
謝晉玉認真聽着,時不時點個頭,溫華玖又接着介紹一些其他的。
“如今的女學院不同于識字堂,是要交束脩的,隻是識字和算學是統一的束脩,且要低上很多,刺繡是門技藝學習上的花費上要更多些,所以束脩也更高一些,但也不會太貴,以後開設其他技藝課也是如此。”
孫雅月這時有個疑問,“玖兒,為何女學要收費,而識字堂卻不用呢?”
溫華玖并未立刻回答,而是帶着她們往回走,“這沒什麼原因的,我既然是做善事那也要掂量自己的本事,都免費的話未免負擔太大,女學收費是因為她們在這裡能學到真正的安身立命的本事,能讀書明理,開闊眼界,在這裡我花費的精力可比識字堂多多了。反觀識字堂目的就是能讓更多的孩子識字,會基本的算學,學習時間也是有限的,最多兩年要學會這些,講究的是一個速度,才能有機會讓更多的孩子識字,我若是收束脩哪能達到這目的。”
孫雅月似懂非懂點點頭,謝晉玉倒是贊同這樣的做法,如此,窮苦點的人家送男孩女孩們去識字,稍微有點家底的人家送姑娘來學本事,等他們發現益處後肯定會有更多的女孩被送來學習。
“玖兒有巧思,若是我斷不能想到這些,多虧了你,這些家境較差的孩子也能上學。”謝晉玉贊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