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羅詩嬰觀望一時,不願再繼續待下去,參與此紛争。轉身離去……走之前還不忘問上江亦姝,她轉過身,對她說:“可要與為師回芊雪殿?”
江亦姝此刻手中正把玩着自己的一縷發絲,在食指間繞圈圈……聞言,猛然擡頭,目光炯炯點點頭……還很自覺地甩掉食指上纏繞的那縷頭發,将指尖探出,輕觸羅詩嬰的手指。意思是,要她牽着自己走……原本群衆的目光聚集在千琴憂身上,她這一伸手,大家目光不謀而合地轉移到兩人身上,如出一轍。
羅詩嬰:“……”她這人一向不怕失顔面,既然是小姝先出手的,那就修要怪他不客氣了。
隻見她唇角上揚,又瞬間平息下來,聲線無比溫柔:“那好,小姝可要牽緊我,免得迷了路。”随後,她握緊江亦姝的手,更探前一寸,十指相扣……她這一句話,說得并不大聲,恰恰隻有話語中的人能聽到的程度。
可周圍萬籁無聲,仿佛她這一舉動驚世駭俗。衆人目光呆滞,舌橋不下……
前些日子,行雲宗就有傳聞,說是绫羅宗師百年不收徒,此次非但收了徒,有時還接她下學,為她撐傘,如此上心,二人定是關系非凡……而今又在衆目睽睽之下,十指相扣。說她們之間沒點私情,恐怕傻子都不會相信!
……
最終,處理千琴憂的方案是,免去守護青鳴山結界一責,換成公玉卿的師尊——淩霄。此人在宗内同羅詩嬰一樣,很少露面,行事穩妥,由他來擔任此重任,再無不是一說。
千琴憂,降了一職,去行雲宗正門守山門,除此以外,還要受十鞭刑。
行雲宗有鞭刑的懲罰,那鞭子可不是普通的繩鞭,而是十三蓮花鞭。
十三蓮花鞭的鞭身由镖頭、握把和中間若幹鐵節組成,各鐵節間用圓環連接起來,故又稱“十三節連環”。它具有上下翻飛、靈活多變、可收可放的特點,多以掄掃、纏繞、撥挂以及各種舞花組成套路。而手柄處與鞭子最端處,都是蓮花模樣,故得此名。
此鞭上下都萦繞靈力,若是被它抽一下,半個月都别想再練武。
行刑的日子定在三日後,這是為了讓千琴憂先去準備療傷的藥材,也提前做好心理準備。
……
淡紅衫子透肌膚,夏日初長水閣虛。
芊雪殿。
羅詩嬰既然願意帶她回芊雪殿,說明她此時已經消氣,隻是江亦姝不知,對方究竟在氣什麼……是氣自己将她一頭撞出鼻血,還是失了理智吻了她……又或是開口叫了她的名字……還是問清楚的好。
“師尊,”她追到羅詩嬰身前去,語氣中都聽得出有幾分忐忑,“我……我有話要對你說。”
聽罷,前者擡眼望着她,唇角牽起一絲笑意,說道:“小姝想說什麼?”
正值夏季,芊雪殿中的梁柱上,皆纏繞上碧色紗簾,風一吹,挾着十三裡栀子花的清香,萦滿殿中。
“我并非敷衍了事,薄情寡義之人,我也不知該如何彌補此事,不如你說,隻要我力所能及,都會做到……”江亦姝頓了頓,“隻求師尊不再生氣。”
聽她這麼說,羅詩嬰忍俊不禁,伸手撫了撫江亦姝額間發絲,直接笑出了聲。
“我何時生氣了?”她問她。
江亦姝還是不解,當真将心中所想問題問了出來:“那師尊當時,為何說……‘休要再提’?”
後者無奈歎一口氣,“大概是那句‘不知羞’罷。你落入潭中,就快要進入幻境中,我将你拉出來,但還是有所影響,叫你迷了道,意識模糊。你之後所起的反應,皆與那層幻境有關,好在并不嚴重。”
沒想到羅詩嬰為她解釋,她也細細聆聽,生怕漏掉半點兒……
“我認為,這并不是什麼‘不知羞’的事,勢不得已,小姝卻說出那樣的傷人話,讓我好生寒心。”她說“寒心”二字時,特意強調,說是傷心,實則眼角都含着笑意……
她這可不像是真正的傷心,像是在調.戲小徒弟,還倒打一耙。
……
江亦姝不似她這般開朗,這些話,都被她聽進了心裡去。她此時隻覺得鼻頭有些酸,開口難言……一圈水霧在她眼周氤氲,倏的,眼角滲出一滴水來。
這可把正在逗她玩兒的師尊吓得不輕……羅詩嬰就看着她那一滴淚冉冉從臉頰上滑下。
這是……哭了?自己隻不過是開個玩笑話罷了,她怎麼就當真了呢。
果然,青春期的孩子,惹不得……
她自然也不可能坐視不理,那袖子擦去她眼角的水潤……她們從潭中出來,不見天中霜雪交加,連衣服都結了冰。出了千緣道後,好在此時是夏天,衣裳很快被曬幹……于是,兩人就經過漫長的打濕、結冰、化冰、打濕、曬幹。
“……”
“師尊一點兒都不寒心,真的。”就這樣,羅詩嬰又對她說了好久的安慰話。早知如此,便不該逗她。
她引她在桌案前坐着,與她斟一盞栀子花茶,這一襲功夫用了兩柱香的時辰。
江亦姝也不知當初為何會脫口而出一句“詩嬰”,直呼她的名字。
“想來這是命中注定。”羅詩嬰順着她的話說,無比害怕自己再将唯一的弟子惹哭……想來她活了四百年,還是頭一回這麼怕一件事。
……
玉質自然無暑意,更宜移就月中看,似為詩家少知己。
江亦姝望着滿庭院的栀子花,心裡的石頭終是放下,她回過神來,對上羅詩嬰的視線,對方還是如以前一樣,美人既醉,朱顔酡些。
她突然想到一個絕妙的主意,便興緻勃勃開口道:“往後……我可否喚你别的名字?”
堂堂绫羅宗師自是猜到了她想喚哪個名字,強忍着一口茶沒有噴出,不過還是嗆到了——
“咳……嗯……”
見師尊沒有拒絕,她上前輕輕拍了拍羅詩嬰的背,低頭在她耳邊呢喃。
“詩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