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天旋轉的枯黃劃出季節更替的痕迹,簌簌的落葉聲仿佛在為世人講述着一段千年前的故事,那是一個不需任何謊言粉飾的傳奇……
郭嘉,字奉孝,在很多人眼裡,是那個時代名不見經傳的小角色。
他沒有諸葛孔明那般聲名赫赫,卻有其料事如神的本領;沒有關雲長那般萬人敬仰,卻有其赤膽忠心的品格;沒有周瑜那般儒将英姿,卻有其風流潇灑的個性。
其人如此鮮為人知,卻是亂世塵煙中走出的鬼才,一生短暫而盡顯風彩。
郭嘉身世簡單,沒有豪族蔭庇,卻目光長遠,一直奉行“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原則,年少便懷鴻鹄大志,勤奮求學。漢末董卓作亂,天下将傾,郭嘉不過弱冠之齡,卻決心隐居治學,暗中結交當世英傑,不與俗世接壤,隻為他日一鳴驚人,達成扶濟蒼生的夙願。
他說,智者善選于明主。
二十七歲那年,郭嘉受同鄉荀彧推薦,從袁紹帳下投奔曹操帳下。時人眼中,曹操比于袁紹,名微而勢寡。郭嘉卻獨具慧眼,毅然指出袁紹“多謀而寡決”的緻命弱點,曹郭二人見面後,曹操更是高興地說“使我成大事者,必是此人”,而郭嘉也認定曹操就是他的明主。郭嘉知道,未來的霸主非胸懷大志的曹操莫屬!
投奔曹營,得操賞識,官拜軍祭酒。郭嘉随其主南征北戰,輔佐在曹操身邊屢獻奇計,猶如春秋之範蠡,西漢之陳平。拂袖沙場敵寇莫剩,可謂運籌帷幄,決戰千裡!在南征呂布時獻計掘泗水之流水淹下邳,使得“戰神”猶如甕中之鼈,束手就擒。
他又善于分析時局利害,料事如神。“江東小霸王” 孫策一統江南之際欲襲曹操後方許昌。衆人聽了皆驚恐萬分,唯有郭嘉冷靜地說:“孫策為人輕率,即便領有百萬軍隊,也不過是孤身一人來到中原罷了。若他的仇家暗伏刺客,他必定會死于匹夫之手。”果然,不久後,就傳來孫策在渡江時被許貢的賓客派刺客箭殺的消息。
郭嘉還深谙心戰鬥智,“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的原則每每在重要關頭發揮作用。官渡大戰序幕拉開之際,許都人心惶惶,關鍵時刻他提出“十勝十敗”,見解獨特,極大鼓舞了曹操必勝的決心;北征烏丸,他力排衆議,建議追剿袁氏兄弟,又一次精準地分析劉表和劉備兩人的性格特征,鼓動曹操發兵。
郭嘉才智之“鬼”,在其料敵心性與揣摩時局,猶如鬼神,而風流潇灑更是其人獨特之處。
他為人放蕩不羁,與曹操關系親密,輕視禮教。“建安七子” 之一的陳琳曾非議郭嘉行為不檢,但他依舊神情自若,毫不計較,這使得曹操愈發敬重他來。
與流芳千古的諸葛亮相似,郭嘉也是鞠躬盡瘁,他将一生都奉獻給了曹魏大業。可憐天妒英才,年僅三十餘歲便病逝于北伐烏丸途中,演義中更有遺計定遼東的感人情節。
鬼才雖逝去了,其日月可鑒的輝煌事迹卻在我心中留下不可磨滅的記憶。他雖如一顆劃破蒼彎的流星,轉瞬即逝,卻永遠定格在曆史的扉頁熠熠生輝。
……
秋葉在車外簌簌地飛舞,崔纓聲情并茂的朗讀,伴随着笑聲,萦繞在車廂内。郭嘉掩袖笑得胡子一抖一抖,時而還劇烈咳嗽起來。
世間有許多難以意料的事,就像崔纓永遠想象不到,人死之後也許還有來生。就像前世十四歲的崔纓,在中學校報發表這篇《天生鬼才郭奉孝》時,怎麼也不會想到,有一天,竟可以親口念給裡面的主角聽。
車外仍挂着那隻熟悉的鈴铛,車前遠遠隔着統軍鐵騎,一身戎裝的曹植正和徐晃并肩同行。
“那時候,不分‘琳’、‘群’,這是陳琳被我黑得最慘的一次。”崔纓不好意思地笑道。
郭嘉閉着眼小憩,卻抿嘴笑了。
“奉孝先生,纓兒來自兩千年後,不太會作詩,這有一首我試着寫的古體,我想念給您聽。”
“好。”
《題為奉孝漢白玉石塑》
晨曙輝落含愁睇,暮雲忽逢紫霞披。
白露仿佛昨夜淚,青苔卻似舊時衣。
高山枯枝危崖斷,綠蘿叢卧岫岚溪。
虎狼覓我仰鼻息,十年冷暖飽嘗饑。
先生斫松作绮琴,徽音入我懷袍襟。
霜雪魂飛琉璃魄,清風吹搖明月心。
遙知古賢君憐意,簌聲悲泣楸葉林。
攜手函關牛車去,幽谷深山空足音。
“先生,如果有下輩子,請一定帶我離開中原。離開這個是非之地。不要留我一個人,凋零在夢裡。”
……
時光似流沙,以肉眼見可見的速度流逝在指縫間。
是夜,秋月暗淡,風急雲濃。
軍師祭酒帳内。
郭嘉獨自鶴立于下階,目光穿過帳門,望向天邊,崔纓則在上階側案執筆輕書。
郭嘉手提酒杯,久駐良久,忽而惆怅不已,于帳内踱步徘徊,念念有詞。
酒杯在他手中晃悠,人兒也跟着搖晃,念辭卻清朗明晰:
秋風蕭蕭愁殺人
出亦愁
入亦愁
座中何人
誰不懷憂
令我白頭
胡地多飙風
樹木何修修
離家日趨遠
衣帶日趨緩
心思不能言
腸中車輪轉
……
北征以來,曹軍雖然大獲全勝,但仍不免有許多将士折損。或死于敵虜刀下,或病死在行軍途中。而郭嘉,也注定是那犧牲在征途中的一員,一首樂府古辭,既是他為北疆戰士念起的一首詠懷歌,亦是他為自己唱響的悼亡挽歌。
崔纓出神地寫着筆下的詩句,連郭嘉靠近都不曾察覺。
“纓兒所寫何詩?”
“《燕歌行》,唐朝一位叫高适的将軍寫的。先生你看,首尾數句與今時戰争,是否及其貼近?”
郭嘉振起絹布,細細地看,輕聲地讀:
漢家煙塵在東北,漢将辭家破殘賊。
男兒本自重橫行,天子非常賜顔色。
摐金伐鼓下榆關,旌旆逶迤碣石間。
校尉羽書飛瀚海,單于獵火照狼山。
山川蕭條極邊土,胡騎憑陵雜風雨。
……
鐵衣遠戍辛勤久,玉箸應啼别離後。
少婦城南欲斷腸,征人薊北空回首。
邊庭飄飖那可度,絕域蒼茫更何有。
殺氣三時作陣雲,寒聲一夜傳刁鬥。
相看白刃血紛紛,死節從來豈顧勳。
君不見沙場征戰苦,至今猶憶李将軍。
“自古戰争無情,多少中原兒郎,背井離鄉,遠戍邊塞,就此捐生。‘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裡人’……”
崔纓徘徊階下,慨然道。
“誰不希冀和平?和平亦難求。國不強則家不甯,縱然是在二十一世紀,也仍舊各種紛争,世界仍舊不曾停息戰火。先生你知道嗎,其實,在後世,也并不乏保家衛國的英勇戰士。在一千八百年後的中國,仍有大批忘我犧牲的一線醫護人員、扶貧幹部、民警同志、山村教師……他們都是我們這個民族的脊梁,‘我們從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幹的人,有拼命硬幹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
郭嘉聽了她的話,頗有動容之色,他放下抄着《燕歌行》的絹布,拂袖轉身,負手而立,又寂寞地吟詠起古歌來:
“秋風蕭蕭愁殺人,出亦愁,入亦愁……”
……
郭嘉的病愈演愈烈,比先前去柳城途中時還要嚴重,每日不但咯痰、咯血,還水米不進,連夜高燒不退,大軍就此停駐下來。
營地猶在塞外。曹操大軍将至臨渝,絕無回軍之可能,于是曹操派來問病的信騎一個接一個,郭嘉卻每每強作康健,喝令信騎傳訊早歸,務必使曹操繼續前軍,不可回頭。
郭嘉在榻上人事不省。
崔纓亦渾渾噩噩,夜不成寐,日日守在他身側,把頭埋進臂彎裡夢遊。她每日端持盥洗盆進出帳中,替郭嘉擦拭額間汗,明明眼睛酸得厲害,卻要忍着不哭,隻敢掀帷出帳,偷偷抹幹眼淚。
“喂——”身後忽然響起曹植的叫喚聲。
崔纓凝了凝眼眶中的淚,站着不動,也不回頭。
“郭祭酒隻怕時日無多了,你……可要做好心理準備。”
崔纓知道曹植的話并無惡意,可這幾個月,曹植幾乎沒有跟自己說過話,也對郭嘉的病不聞不問,隻穿着鐵甲橫行在軍營裡。這些,都讓崔纓隻感受到人情的風涼。
“曹子建!”崔纓赫然轉身,雙目與他直直相對,“這世上單你一人見多了生死麼?”
曹植語塞,用複雜的眼神盯着崔纓,頃刻,忽又道:
“再問一次,你為何,選郭嘉為師?你——”
語未終了,崔纓便接上他的話:“你管得着麼?”
等她正要轉身離去時,曹植卻莫名其妙笑了起來。
他倆就這樣在風中對峙着。
曹植穿着黑甲,戴起盔帽的樣子,真的很好看。
可崔纓從未想過,有一日,竟以仇敵的心态面對曹植。
他不欠她什麼,她也不讨厭他這人,隻是憎恨跟他相處的每一分每一秒,恨不得即刻将他得罪一番,跟他結下梁子,讓這個人對她越讨厭越好。興許這樣,“曹植”二字就可以慢慢淡出她的世界,他年遠走江湖,或留駐廟堂時,就可落個清淨,不必承受太多痛苦的負擔。
人的幼稚思維,從不以年齡界定。
後來崔纓才明白,她到底第一步就走錯了,從邺水河邊初遇那時起,就注定解不開今生的情緣死結了。
“公子植,我且問你,在你高貴的眼裡,郭祭酒病重,跟其他謀士病重,是一樣的份量嗎?”
“蒿裡誰家地,聚斂魂魄無賢愚。”曹植不以為意地說道。
“可郭祭酒是我拜的先生。”
“世無不死之人,我替你覺着遺憾的同時,也勸你把生死看輕些。”
“好好……如此這般,便是我當初錯付了心……”
崔纓目光黯了下去,頭也不回地走了。
太陽落下沙丘,将兩人重疊的影子拉得很長很長,隻因為背向離開,她的影子也漸漸脫離了他的影子。
……
今夜,隻有一輪如鈎弦月懸在天邊,還在雲霧中被風吹散了華光。可秋夜裡的星星,卻極其地明亮,它們漫天閃爍着光芒,仿佛要将整個夜空照亮。
崔纓凝神遙望,恍恍惚惚,若見一道深藍的光,自西南流向東北。
再一眨眼,卻什麼也見不着了。
她怅惘地掀帷入帳,習慣性地撐起微笑,踱步到榻前,将手臂搭在床沿,将頭枕在手臂上,對着那個昏迷不醒的人兒,自言自語。
“奉孝,你知道為什麼,每當天上挂滿星辰時,月亮卻如此暗淡;可當滿月時,星星卻都藏起來不見了嗎?
“哈哈,我跟你講,那是因為月亮反射的是太陽的光,而來自遙遠星球的光,在傳播過程中消耗了大量的能量,特别是當滿月時,在月光的反襯下,更顯得陰暗不明了……
“你别看星星那麼亮,其實它們離我們很遠,星星的光是不會變的,月卻有陰晴圓缺,正如人有旦夕禍福……所以魚和熊掌不可兼得,滿月和繁星也不可兼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