戀上你看書網

繁體版 簡體版
戀上你看書網 > 錦書來 > 第61章 無常詩

第61章 無常詩

章節錯誤,點此舉報(免註冊),舉報後維護人員會在兩分鐘內校正章節內容,請耐心等待,並刷新頁面。

城柳方綴花,檐冰才結穗;須臾風日暖,處處皆飄墜。

新雪初晴的時候恰逢日頭偏西,金黃的霞光映滿天際,加之白雪的照耀,整個江州城都變得流光溢彩起來。

頗有幾分長安的意味。

白居易這樣想着那座遙遠的北方帝京,那座引得無數人為之傾倒的信仰之城。即便它的繁華背後風波不止,金碧輝煌之下滿是刀光劍影,也依舊招人挂念。

或許正是因為這千裡之遙的距離,才使人容易忘記過往的委屈與不甘,心中的長安,仍是她最美的樣子。

元和十一年春,皇太後崩于興慶宮,天子告哀天下。

正值暖春時節卻碰上國喪,朝中一應事務隻得放緩下來,專心處理太後喪儀。李逢吉在不久前以門下侍郎拜相,而後又成為了總領喪儀事務的山陵使,一時間風頭無兩,所有人都在心裡默默想道,風水輪流轉,如今可算輪到這位蟄伏多年的隴西士族了麼?

想歸想,大家在明面上始終保持着國喪應有的端莊肅穆,不曾發出半分不合時宜的聲音。在一天繁重的儀式過後,這位天子面前的新晉紅人卻突然叫住了一個人。

李绛赴華州鎮守潼關剛滿一年,就被召回朝,任兵部尚書。

說起來,這兩人的升遷,恰好是在同一月。

“潼關天險乃長安東邊的第一要塞,李尚書首次領兵就負有如此重任,真是辛苦。”李逢吉同他并排朝宮外走去,如同閑話家常一般。

“潼關并無戰事,何談辛苦。”

李绛沉聲行一禮,腳步不由自主加快了。且不說治喪期間在皇宮内交頭接耳實在不像話,僅憑自己現在的心情就不想交談,更何況對方還是近來朝中最引人注目的人物。

“閣下莫要謙虛了,誰人不知除了河北與淮西的明戰,關中河南一帶卻也暗戰不斷,去年嵩嶽僧衆夥同淄青賊軍起事,不就攪得整個河南不得安生麼……”

“李公卻也如此關心國家安危。”

“守土之責,每一個大唐中人皆義不容辭嘛。”李逢吉沒有停下的意思,看上去似乎興緻正好,“這打也打了一年有餘,叛鎮卻始終久攻不下,如今又加上一個李師道,他手上的平盧和淄青,可比淮西難對付多了。”

李绛面無表情,沒什麼反應。

“戰事多僵持一天,百姓的苦就要多受一分,如今趕上太後喪儀,又要撥出五萬缯帛充奉山陵……國庫本就為着戰事吃緊,現下卻……真是多事之秋啊。”

“閣下若有破敵之法,還請盡快上呈天聽。”說罷,李绛朝他行一禮,随後加快腳步自顧自遠去,再明顯不過的送客之意。

李逢吉不動聲色地一笑,渾不在意一般,氣定神閑朝反方向離開。

街道上的行人來去匆匆,因着太後的喪事,一概歡娛享樂之事全部停下了,沒了那慣常萦繞耳邊的絲竹琵琶,倒頗有些不習慣。

李绛心事重重地走在街上。

盡管駐守華州不過一年,他看上去卻如同染盡了風霜一般,變得黝黑瘦削了不少,本就剛強果斷的性子變得愈發冷冽起來,單是被他看着就有些令人心生懼意。

剛剛李逢吉一番話言猶在耳,久久回蕩在腦海中。他說的半分沒錯,這場仗已經持續太久了,徐州一帶又欠收鬧下饑荒,用這種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的方式和叛鎮耗下去,遲早傷了社稷之根本。

河北的李師道和王承宗有田弘正摁着,盡管勢力龐大,卻也暫時無法對關中發起大規模進攻,相比起來,淮西才是燃眉之急,隻要解決了吳元濟,收拾起河北叛鎮也将容易許多。可關鍵就是眼前這個看似四面受圍、孤立無援的淮西,竟是這樣難啃的骨頭。

不對,關鍵問題不在于淮西軍,不仁不義之輩,養不出萬夫莫敵的精兵強将。

他想到了在華州的親眼見聞,淮西周遭的一衆讨逆軍将領,有的畏戰不前,隻思蹭取戰果卻不願出半分力;有的趁着兵權在手,借戰事之名行黨同伐異之實,全然不顧士卒安危;有的揚勝掩敗,甚至于用罹難百姓的屍首作為首虜敵軍的戰功。真正心系大唐安危一心撲在戰局上的,也就那麼寥寥可數幾個人。

照這樣的局面,怕是韓、白之類的古之名将在世都寸步難行喲。

如果能将所有兵力集中起來,由一個真正智勇兼備的忠臣良将來總領,應當是有希望一舉收複淮西的。可眼下征讨淮西的總兵力已達十來萬,該怎麼向聖人開口讨要?又該由誰去要?這種犯君王忌諱的事,當真行得通麼?

除非,這十萬大軍的總指揮權,是由李純主動給出去的。

李绛一邊走着,一邊在心裡盤算謀劃。無論後續如何,那幾個各懷鬼胎拖後腿的首先就得拿下。看來,這得罪人的差事,怕是免不了了。

誰知翌日,他還沒來得及做出任何舉動,就聽到了禦史台連上三道劾章的消息。

第一道,彈劾原荊南節度使、現任山南東道節度使嚴绶隻守不戰、連失多地,數次贻誤戰機。

第二道,彈劾壽州刺史令狐通用兵随心所欲、不聽調度,屢次戰敗卻隐瞞不報。

第三道,彈劾唐鄧随節度使高霞寓貪功冒進、莽撞行事,緻使唐軍傷亡慘重,事後卻又謊報戰況,推脫責任。

三封奏報有理有據,而且是在大朝會上當着李純和文武百官的面提出來的。這三人在朝中牽扯甚廣又事關前線戰事,被人以這樣的罪名彈劾,無疑被卷入了旋渦之中,根本糊弄不過去。天子聽罷震怒不已,當場下令急召三人回京接受調查。

李绛一語不發旁觀了全程。

這樣一來,三路讨逆軍統帥的位置就空出來了,留下真正在奮勇殺敵的李光顔一路,不可不謂天大的契機。

可禦史台這次行動,明擺着是受人指使,這個人是誰?如此大手筆,事先竟沒透露出半點風聲?

這個人不鳴則已,一舉即成,手中掌控的勢力到底到了何種程度?他是一心隻為平亂嗎?

『加入書簽,方便閱讀』
熱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