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開始認識海風的時候,我就覺得他很膽小的人,而且不具備戰略性的眼光。
他喜歡關注細枝末節,例如招聘他一份外包的工作,因為進門時候沒有很順利,他就會記得并且介意,因為剛到就拉他開會,他就覺得過于倉促。
并且因為外包的身份,他第二天就沒有去上班了,結果去了一個很爛的公司,3個月被公司辭退了,為此導緻半年失業在家。
就是一個人生的選擇,從此他和很多優秀的人失之交臂。
但是回想起來,他能夠清醒地認識到,從此人生再也沒有那個機會了,幸好的是,後來還是找到了一個相對不錯的工作崗位踏踏實實地平穩工作了幾年。
所以他一直都是那樣思考的,他會在意細枝末節,從而不能從更高維度去思考和看待事情。所以人生幾個關鍵決策,都容易丢了西瓜撿芝麻,顧此失彼,從而失去很多非常好的機會和做對的決策而讓自己的人生過得越來越好。
那是一個人認知的局限。
不管多好的東西,他的認知導緻他把握不住,那就怎麼樣都把握不住的。
而好的機會和好的人,本身是很少的,錯過了,就再也沒有了。
是要等很多年之後,回望反省時候,才會發現,走錯了一段路,自己的人生也就再也沒有機會挽回了。
隻能在已經抵達的不上不下的半路上,半山腰上,繼續茫然而匍匐向前。
怨不得任何人。
路自己走。
苦自己受。
别人怎麼勸都沒有用,
隻能自救。
每個人都有自己人生的課題,這題隻能自己解。
我看《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電視劇,這個電視劇編劇真的非常厲害,值得每一個做編劇的人都頂禮膜拜一下,人物成長也好,多人物角色的群像塑造也好,都非常非常棒,風趣可愛的情節,家國大義的情節,爽劇解恨的劇情,宿命般的人物結局,都非常非常棒。
有一段是,男二,犯了糊塗,要做違逆聖上的事,他的父母看在眼裡,眼睜睜看着自己的兒子要去做錯事,被人當槍使,馬上就要無疑成為政治鬥争的犧牲品。
一直有敏感政治神經并且聰慧過人的母親看到了終局,恐懼萬分,想着如何規勸兒子,但男二的父親說了一段話。
這段話很簡單,卻非常精辟,非常在理,值得深思,我也想給大家分享。
再一次感受一段話就可見編劇的水平。
他說:
有許多的經驗,許多的教訓,你就是仔仔細細地說給孩子們聽了,他們就算孝順,一字一句都背了下來,他們也還是不一定能弄明白。終究是要讓他們自己走出去,闖出去,摔了跟頭,嘗到了甜頭,夜半坐下來,靜思,所得所失,回想起今天的話,他們才會明白呀。讓他去吧。
那是每個人人生的課題,總是要自己解。有的人早年就遭遇挫折和磨難,所以磨練了心性,這題就解得早,有的人天生聰慧,有更強的領悟能力,就解得好,有的人固執己見,頑固不化,解不開這道題。就會像被劃了圈的螞蟻,在一個怪圈裡面走不出來,花了很多的時間和精力,浪費了很多人力物力,最後仍然雙手空空。
老話說,性格決定命運。
馬老師拆解過這段話,他說性決定命,格決定運。心性如何,性情如何,胸懷如何,決定命好不好,格局多大決定運好不好。
而一個人對事物的認知,決定了他的人生成就和高度。
當我們的年紀變得越來越大,我們就會越發感慨。真的有太多人在那個怪圈裡面出不來,那人往錯誤的方向沖,幾頭牛都拉不回來,如何勸導告誡都沒有用,哪怕自己已經摔倒過一次又一次,仍然不改變自己的動作,就像被施了魔咒一般,無論如何也不能讓他轉變思想。
我直接這樣描述,沒有直觀的感覺,如果舉幾個例子,大家就懂了。
例如,我明明知道海風的認知有限,他看不到我的好,我知道他目光短淺,我知道他沒有足夠的智慧和格局去看到我的獨特之處,我知道他沒有足夠明辨是非的判斷力,我仍然不顧一次地向他奔赴,所以每一次都撞得很痛。
我問他能不能給彼此一個機會,我表達我想兩個人好好相處,他都沒有明确的回應。他如果不喜歡我,可以清晰認真的回應說我們确實不合适,我想要的不是你。但是他選擇的沉默,但是最後的時候,他會說,我早說過不喜歡你,我早說過不和你談對象。就這樣把所有的問題和責任都推到我的身上,他一點都沒有錯。
這是明顯的沒有擔當。
他懼怕哪怕一點一點的擔責,出現問題的時候,他想的不是如何處理面對,他第一件想到的事是逃脫自己。
他不喜歡認錯,他永遠都會覺得錯的人是别人,他永遠有一萬個理由說别人不好,并不正視自己的問題,所以他很少主動道歉。
當别人質問他時候,他隻會覺得厭煩,隻會用最懦弱的方式,拉黑來解決問題。這是他一慣的方式,天生如此。他沒有勇氣去直視緻自己的問題,并且面對自己傷害過的人。
而我之前的認知是,他會是一個好丈夫,會是一個好爸爸。實際并不是,他如果是的話,就不會造成現在的局面。人生的前三分之一并沒有怎麼過好的自己的一生,以這樣的基礎,人生剩下的三分之二大概率也是芸芸衆生而已,因為不會有人願意跟這樣的領導,所以他一輩子不會有什麼太大的出息。
這些都是事實,為什麼我都看不到呢?
他複讀了一年,仍然沒有考上大學,而我是重點大學畢業的。
他從沒有在真正意義的成功公司工作過,而我進入的是中國互聯網top級别的公司。
他這麼多年工作的存款金額,還沒有我半年股票投資的收益金額高。
他的總收入,如果加上年終獎,大概隻有我的一半。
他沒有出過國,而我去過世界上13個國家。
我名下有固定資産,家裡的土地也比他多。
我們平時接觸的人,吃飯聊天的朋友,現實地說,身價水平,社會地位差别很大,他身邊朋友的學曆知識水平,社會地位和懂得廣結善緣的我來說,客觀的說差别還是有的。我剛開始進入創業公司的身邊小夥伴很多都是牛津劍橋,海歸,我進入大公司接觸的都是經驗豐富,收入穩定比較有成就的人,我的同事,都是比較優秀的,他一直都在很一般很一般的環境,所以結識的人多數都是同水平的。
如果整體對比下來,我們并不門當戶對的。
客觀地說,我和他在一起的話,我是低嫁。
但我從沒有說過這些,我在他面前也從沒有秀過優越感,我從沒說過什麼。我以為他能夠領悟到這些,我不想傷害他的自尊心,我仍然願意選擇相信他的人品和品性。我選擇看到他好的一面,我仍然認可他的優點,即使我多麼清楚他的缺點。
而事實是,他隻看到我最不好的那一點,然後以此評價我。
而看不到我所有其他的好。
而我帶着這樣清晰的認知,仍然選擇委屈求全,仍然主動找他,導緻他更加肆無忌憚的傷害我。
隻有自己一次又一次痛過,隻有一遍又一遍看到他的真實面目,我才能警醒,這是多麼不好的選擇。
嫁給他,我并不會幸福,會拖垮我的人生。
因為他沒有能力愛我,他沒有能力給我想要的生活,他會用自己狹隘的認知批評我,而不是鼓勵我誇獎我,他永遠最後會把責任歸到我的頭上,他永遠都沒有錯。
江山易改,本性難移,我明明知道的,為什麼還要傻乎乎地去自讨苦吃呢?
這是我人生要解的題目,我必須要離開錯的人,才能和對的人相逢,我為何要在錯的人身上浪費時間,他什麼都給與不了我,他隻會一次又一次讓我失望,讓我傷心。
最後沒有結果的。
他還是不會選擇和我在一起。我明明已經預感了,我明明猜到這個回答了。
但是我還是撞了上去。
他何曾心疼過我呢?一次都沒有過。
我就是陷入怪圈無法自拔的活生生的案例。
這題隻能我自己解,而我現在終于認清了現實,他永遠不會和我在一起,我未來的老公不會是他。我會有一個真正懂得欣賞我,懂得贊揚我,看到我所有的缺點和優點,但仍然選擇給我溫暖懷抱的人,心疼我珍惜我,會看到我的好,知道我的寶貴。
就像生命給的啟示一般。
在他說不要我的那天,我的股票收益創新高,收益金額完全可以讓我買得起一輛頂配版的MODEL Y。
我要買豪車了,就算寶馬奔馳也可以買,而他仍然繼續相親,繼續讓同事朋友介紹對象,然後有姑娘對他感興趣,稍微想和他多接觸聊天,他就會覺得别人有強迫症。從不覺得是自己能量太弱,自己不具備表達自己訴求和希望的能力,隻覺得别人都有問題,他永遠是受害者,别人和他好好溝通,他自己逃避,他好覺得是别人無法溝通。
這是他要解的問題,他永遠不知道如何去愛自己。
愛自己最重要的是,允許别人愛自己。他并不會。在他的内心深處覺得自己不值得被愛,可能是自己小時候環境影響的,大多數回避型依戀的人都是如此,面對對别人熱切的愛,隻有恐懼。
回避型依戀人格是一種常見的人格類型,他們可能在童年時期沒有得到足夠的關注和愛護,或者在戀愛關系中曾經遭受過傷害,從而形成了這種依戀風格。他們常常混淆自我依靠和真正獨立,對親密關系有着非常強烈的融合焦慮。
回避型依戀人格容易對現實的伴侶不滿,他們可能會經常抱怨對方不夠理解自己、不夠關心自己,或者認為對方的要求過于苛刻。這種不滿情緒可能會導緻他們在戀愛關系中感到不滿足,從而尋求外部的關注和安慰。過度的完美主義,會把内心深處的不完美投射給伴侶,因此誇大了伴侶身上的缺點和不足,更加難以進入親密關系。
回避型依戀人格容易出軌,這是因為他們在戀愛關系中往往缺乏自我控制和約束。當他們遇到新的異性時,可能會迅速産生強烈的興趣和吸引力,從而陷入新的戀愛關系。此外,他們也可能因為對現實伴侶的不滿而尋求新的感情寄托。
我很早就發現海風是一個典型的回避型依戀人格。但是我沒有和他詳細說過,我知道他不懂得正視自己的問題,一定會覺得我說的不對。
但是我太了解了他,所有回避型依戀人格的特征他都有。
我其實能夠理解他。
我能想象到,在一個母親有些強勢,父親性格溫和,而且有兩個姐姐的五口之家裡,小小的海風,是這個家裡最小的孩子,他其實對這個世界有敏銳的感知和靈性,他可能嘗試表達過自己的訴求,但是很容易就被忽視,那個小男孩可能很想要某個東西,但是被大人們和姐姐們輕易就反駁了,他每一次的索取和要求,都沒有被很好的重視和反饋。
因為家裡的孩子太多了,父母無法照顧到每個人,而姐姐們年齡和自己差不多,女生更加會哭鬧。
所以他習慣了自己的訴求不被滿足,所以他不斷不斷壓抑自己,不斷不斷控制自己。久而久之,他就不再表達了。可能連他自己都沒有意識到,他幾乎不懂得如何表達自己對人的要求,他想要和不想要别人對他做的事,他不懂得直接表達溝通,他隻會用自己的方式逃避,或者生硬地回應表達,希望别人能夠理解。
“請你不要這樣說,這樣給我的感覺很不好。
我現在想要幹嘛幹嘛,我不想要幹嘛幹嘛。
我不喜歡你這樣,我希望你可以這樣。”
類似這種清晰的表達訴求的話,他從沒說過。
他的需求從不直接說,因為小時候他表達需求的時候,都沒有得到很好的反饋。所以他喪失這種和人相處,表達自己真實訴求的能力。
我小時候,我家隻有一個孩子,我媽媽視我如命,還有奶奶照看,他們都說奶奶的駝背是因為我懶惰不想走路,都是奶奶背着我。童年的時候,家裡富裕而且隻有一個孩子,所以我永遠有最好看的衣服和最新的鞋子。我想要什麼我就去要,媽媽都會盡最大可能滿足我。
所以我習慣性的方式是,我想要什麼什麼,我從不去在意這會不會為難别人,會不會尴尬,别人的心情或者想法。隻是單純的我想要,我就會去伸手要。如果得不到,我就作鬧,我就哭喊,我就故意讓大人們聽到,他們就會過來抱我哄我安慰我滿足我。
但是海風不會。
我看過很多回避型依戀的帖子,和他本人都非常貼切。
别人都勸導,如果遇到一個回避型依戀的人,最好的選擇是離開。因為愛他們的代價太大了。
但是我沒有離開,我勇敢的選擇去接受他就是這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