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未來的讀者有學習經濟學的,或者對曆史感興趣的,我想在這裡表達一些關于買房子事項的思考。
公元後2024年,中國這個國家在房地産行業頻頻公布政策調整。
目的隻有一個:鼓勵大家買房。
可是整體來看 ,經濟形勢仍然不是非常樂觀,所以多數的人都是唱衰房市,覺得中國過幾年經濟會像日本失落的10年那樣,經曆蕭條。
經濟蕭條是非常可怕的。
不僅僅是對一個國家經濟體的描述,而是關系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偉大的價值投資者巴菲特和芒格就是在經濟蕭條的時代出生的,他們經曆過那樣的時代,所以骨子裡有非常謹慎的烙印,從不輕易出手。
我大學修過宏觀經濟學和微觀經濟學,我對那些都不是感興趣,看過達利奧發布的經濟機器是怎樣運行的視頻短片,如果你沒有看過這個短片,我強烈建議你去看一下,用生動的動畫和簡短的描述,講述是什麼是通貨膨脹,是什麼是經濟蕭條。經濟的周期又是怎麼樣的。
我忽然想起最近聽書的内容《貧窮的本質》,美國經濟學家寫書,也不能說不通俗易懂,但是喜歡講案例和實驗,而剛剛好這些内容和我們自己的所處環境非常不同,例如講教育,家裡7個孩子,隻能供得起1個孩子上學,這是在我們這個國家很少出現的事情,因為我們的教育成本非常的低,而且上大學還可以申請助學貸款,我大學就是貸款上的學,後來工作還款4年,每個季度還款2000多一點,對我的收入來說,不是很沉重的負擔,是很輕松就可以還完的。
所以我們的國家不存在上不起學的問題,即使在最貧窮的地方,兒女教育的成本都是父母可以輕易承擔的,但是我們國家人口衆多,教育資源反而是稀缺,尤其是優質的教育資源。為了獲得更加優質的教育資源,孩子都要努力讀書,才能考上更好的學校,獲得更優質的教育資源。
所以環境和個國情不同,他講的例子,我們很難能完全理解。
這本書核心告訴人們一個觀點,就是,想要擺脫貧窮,一定要有長遠的眼光,不能隻看眼前。
教育投資真正的回報是10年後,書裡講多數的貧窮家庭無法為了10年後的日子,也就是孩子的将來做打算,隻圖眼前溫飽,所以一輩子世世代代,無法擺脫貧窮。
我對這一點,真的感同身受。
我有一個山西的大學寝室友結婚了,邀請我去參加婚禮,我來回的飛機票和高鐵票都不是很方便,就沒有去現場,另外一個祖籍山西的同學去參加了,這個同學是我大學最好的朋友之一,她是頂級的學霸,考試都是前幾名,畢業後免考試,直接錄取本學校的碩博連讀,畢業後在山西财經大學當老師。
多好啊,老師,備受尊敬,而且還有寒假和暑假,工作清閑不用加班,大學老師如果沒有課還可以直接不用上班。
當年我挂科,都是這個學霸幫我補考補習,她講的邏輯清晰,有條理有思路,我那時就覺得她适合當老師,預測到她以後會成為老師,當時我就和她說,以後當老師了,遇到調皮曠課的學生,不要挂人家的科。因為并不太代表她真的不好學,僅僅是對課程不感興趣而已。
沒想到,她真的成為了老師。
為她感到欣慰。
後來陸陸續續見了好幾個大學的同學,無一例外,都有非常穩定而且不錯的工作,已經成家的,另一半也基本都是體面且穩定的工作,很多公務員,在國企、事業單位上班的,基本上,多數人都在大城市安家定居。
我們一起老同學團聚,會回想大學時候的歲月,會感慨我們那個時候很窮。
是啊,我們的同學,雖然有一部分是城市來的,但是大多數是農村來的孩子,他們如我一樣,都是刻苦讀書,考上這個大學,然後有這個文憑,很多人校招就找到了穩定的工作,然後一直在公司裡面工作。隻有我是一個折騰的,跑去北京,還換了那麼多份工作,他們很多都是一直做一份工作。
我聽到他們講近況,未來的計劃,我能明顯感覺到。我們這一代人,不管出身如何,到現在畢業10年,多數的人都安居樂業,有房子,有穩定的工作。在我媽媽的眼裡,那些能在大城市找到工作并定居的,而且收入穩定的,都是非常好的家庭條件了,他們的孩子就是城裡的孩子了。
那些經過教育的一代人,也完成了這一代人的使命,從農村走出來,到城市裡定居。他們靠自己的努力和汗水。
這就是教育的力量。
而我的兩個表哥,因為小時候淘氣早早退學,現在做的工作都是出力氣的工作,不能說日子過的不好,但相對上班來說,着實更為辛苦,收入也更加不穩定而且并沒有非常高。
就像今天我要聊的關于買房子的事情一樣。
如果你隻看眼前的,短暫的得失來評判一個人的選擇,那麼你确實可以說出很多道理。
但是如果一個人沒有長遠的眼光,他就很難能擺脫貧窮。
最近這兩年,房價掉的厲害,但是如果放眼看去,貶值的僅僅是房價嗎?可以明顯去看到,股市經曆了巨大的縮水。之前中關村的傳說是,和投資人在咖啡館喝一杯咖啡的時間,就能獲得500萬的天使投資,那個時候,大家講中國夢,講經濟發展,那個時候,大公司競争高歌猛進,大批招聘人員,跳槽随便都能漲薪30%-50%。
你無法說是經濟繁榮還是泡沫,但是那個時候,大家都是盲目樂觀的。
現在隻是趨于理性而已。
大公司趨于理性,所以裁撤掉不盈利并且沒有長期盈利希望的項目,一級市場趨于理性,不再随便一個PPT就可以忽悠投資人,二級市場趨于理性,股票回歸到公司真實的價值和未來的真實的潛力預期,同樣,房地産也趨于理性。
不再是随便就漲,炒房人一波又一波。
我基本上不和别人聊買房子的事情,因為無一例外的,都會說,我買的不對。
買貴了,買早了,買的地段不對。有一部分安慰我的朋友和我說,終于定居穩定下來很好。
事實上,如果今天我再買這個房子,它确實會更便宜的,所以,這樣看來我的決策是失誤的,是不明智的,經濟是受損的。
但是我從沒後悔。
一點都沒有。
并不是說我嘴硬,不肯承認自己的錯誤,我也是承認的。從經濟效益上來說,确實,這個決定有些魯莽,不止買房決定魯莽,買家具,定櫃子,搬家,一切都極為倉促快速,我從付定金到交房不到2個月,到入住不到3個月。這期間我完成所有買房貸款交房的流程,以及購置所有家具家電和搬家的事項,還是在我工作日都正常工作且加班比較多的情況下。
之前有一個同學說,大學時候就覺得我非常有主見,做事有魄力,他們作為男生都覺得自愧不如。
後來我買房的經曆,我發現,我确實是有一些能耐。
人生關鍵幾個重要決策,就在轉瞬間,錯過了,就再也沒有機會。
我就是這樣想的。
我買房子時候,想的很清楚。主要幾點,和大家分享一下。
首先,關于首付,那個時候,房地産商也是在拼命甩賣房子套現,所以開出了1成首付的政策。而我的房子,一成收入的情況下,和我公積金賬戶裡面的錢基本差不多。我在付首款當天就操作了提取公積金,第二天就到賬了。
所以我的朋友調侃我,說我買了一個房子,還不如去歐洲旅行花的錢多。
所以這個首付的錢,去掉提取的公積金之外,我多加了不到3萬元,然後買房該交的契稅,也是中介出的,有的人買的二手房還有中介費,我也是沒有的。
所以買房一次性的付款,真正從我的賬戶上支付的現金不到3萬人民币。
确實比我去歐洲10個國家旅行的花費要少。
更多的支出是我買家具的錢,房子是精裝修交付的,并且是現房,已經空置了半年多可以馬上入住。
我從支付買房定金的那天起,就沒有再支付過租金了。就像冥冥之中的巧合一般,我上個季度交的租金,加上我之前支付的押金,剛剛好能支撐到我搬離的日子。
所以從買房的那一刻開始,我再也沒有支付過租房租金。很多人買期房,要等幾年,還要空置避免甲醛,我都不用浪費這個時間,我也不用一邊承擔房貸壓力,一邊租房支付租金。
然後說貸款,很多人,如果單看貸款的金額,會覺得這輩子都是給銀行打工的。
這種說辭就是完完全全不理解金錢的時間價值。這個是微觀經濟學裡面的概念,錢不隻有貨币面額的價值,還有時間價值。就是說随着時間,此時的金錢在未來實際是不斷升值的。同樣,我們用了這筆錢,并且此時此刻沒有這麼多,要很長的時間才能有,那麼就要為此時要花的錢,支付它的時間價值。
我貸款27年,每個月的房貸大概9000元,随着利率的下降,還會下降一些。明年每個月還貸金額也會下降一點。
但是我的公積金大概5000元,我每個月隻需要支付不到4000元而已。那麼重點是,我之前租房子也要好幾千呢!!!我自己獨租的公寓,要4500元,比我每個月需要支付的還貸金額還高,後來我和一個同事女生合租,每個月的房租明顯降低,大概2300左右,但是我明顯感受到了和另外一個人一起住的不方便,而且房子也沒有那麼好。
所以,我相當于,每個月隻隻是多花1700元,就可以住我自己想要的、喜歡的大房子。
如果我問你,現在,讓你每個月大概多支付不到2000元,你就可以擁有并且住進自己的房子,你會怎麼選?
這個時候,房子會不會跌,是否買貴都不重要了。
這個時候明智的選擇就是買。
如果多年之後,或者此時此刻你也面臨這樣的選擇,重點并不是有沒有更便宜的,而是,勇敢并且堅定的選擇,買。
好了,如果你的決策是買,那就沒有對錯了。
隻要下定決心就可以了。
當然如果有更便宜的呢?有地段更好的呢?有更加合适的呢?
是的,一定有。
但是我清晰知道我自己想要什麼。
地段更好的都是老房子,我租房子去看房的時候就看到了那些老房子,因為地段好,在繁華商業區,不管格局還是采光,不管從小區的建設還是樓外的裝修,都是舊舊的,而且還很貴,我能買的起的都是不大的戶型,買下來是一定要重新裝修的,而且還是比較大改動的裝修。
有更便宜的,但不是現房,就要等,那就有風險,因為現在暴雷的房産公司太多了,爛尾樓是一個聽上去可怕,但是真實發生的事情。我不敢承擔這樣的風險,有現房為什麼不買現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