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是隻想寫一個20萬字的小說,結果我發現我的特點就是莫名其妙的意識流,當然這并不是為了水篇長,完全是打心裡想表達的東西真的很多很多。所以我決定把這個做成連載的散文記錄,沿着這個時代普通人的視角,去記錄發生的事。
之所以這樣決定,有幾個原因:
1、現在是21世紀20年代,我最近在讀一本十九世紀30年代的書,仍然被作者那強有力的文字深深鼓舞。好吧,我承認,我看的是一本成功勵志書籍,這種書籍特别擅長給人打雞血,很多人看到這樣的書會調侃,會不屑于顧,但我這真的被書中的故事和思想深深打動,甚至很多時候感同身受。
在那個鋼鐵業、電氣業是最先進産業,互聯網還沒有興起的時代,同時期的中國還是封建社會的時代,中國還有皇帝,男人還能三妻四妾,女人還沒有資格上學,讀書人還在讀八股文,努力科舉考試的時候,就有人會寫出這樣讓及近90年後的人,仍感受到力量的文字,我是非常感歎的。
所以我想,我是天生樂觀和做事有激情的人,不知道我死後90年後的世界會怎麼樣,但是不是有一種可能,會有另外一個女孩,或者男孩,看到我的文字,就如同我看到90年的人的文字那樣,深受感動且備受激勵。
哪怕隻有一個人,哪怕看到我寫的這些東西的人很少很少,隻要有,我都覺得欣慰,謝謝你看我寫的書。
因為我相信,文字,可以穿透時間和空間,可以穿透民族,傳遞一種無形的力量。就像我被那麼多很多年前,一個别的國家的人寫的東西深深被鼓舞,甚至改變人生的态度和決策時,我仍相信那種力量。這是我想給予我的讀者的力量。
2、本文作者在寫這本書的時候,是二十一世紀20年代,CHATGPT已經開始流行,是的,也許未來的人從曆史回望總結,我們正在處于人類曆史上第四次工業革命的變革時期。AI開始大範圍的進入人類社會,我使用過CHATGPT這個産品,從ta回答我的内容來看,真的充滿智慧,而且非常豐富多彩。所以未來的小說家,也許都不如AI更有想象力更有效率,就像用狂奔的駿馬那樣,永遠是跑不過蒸汽機作為動力的火車,很多年我買過一本紙媒雜志的增刊,增刊的全部内容都是用平靜、理性和落寞文字描述紙媒的落寞,在滾滾時代潮浪面前,我們都隻是無能為力的水滴,茫然、被動。而我作為一個這樣變革的見證者、參與者,作為一個最不識時務的樸素的人,仍然相信,很多文字是AI無法全部取代的,尤其是藝術創造,和人類瑰麗思想的魅力。也許有人會批評我守舊、傳統,甚至頑固不化。如果未來的文學創作都是由AI輔助完成的,那不知會不會有一個這樣的指标,去衡量AI對這部文學作品的貢獻量,比如命名為【含AI量】。含AI量=AI創造的文字數量/整部作品的總文字數量。如果未來的文學作品的平均含AI量為50%,那麼我寫的這部書的含AI量是0。是為含AI量拉低平均值而做出貢獻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