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情況下,清明圍屋是不會留宿外客的,如果是貴客的話,自然會住在顧家大院了,至于普通客人,不好意思,隻能住清明村了。所以,清明圍屋的規劃圖上,并沒有旅館的存在。但是吧,凡事總有萬一,所以,顧瑜才會在士兵宿舍樓一樓留下了一些空屋子,沒想到這麼快就用上了。
學校的導師和學生抵達清明村的第二天就正式開工了,知道顧瑜從清水門診部請了大夫過來,清明村人可高興了,他們終于能在家門口看病了,顧少果然是顧少,說到做到。
帳篷門診主要是為了給醫學生練手,收費隻有清水門診部的一半,不過兩位導師的損失,顧瑜會自掏腰包補上,至于六個學生嘛,不好意思,顧瑜上輩子的就沒見到過實習期有錢拿的醫學生,他能包吃包住,已經是仁至義盡了,再多,就沒有了。
好在願意掏錢來清水醫護培訓學校學習的醫學生,多少有些家底,更别說清明圍屋吃住不要錢,他們隻需要少許的生活費,就能維持日常開銷,六個醫學生還是挺滿意的。隻不過,當六個醫學生發現了幾乎無所不有的清明超市後,原本充裕的生活費就變的捉襟見肘起來,沒辦法,他們控制不住剁手的沖動啊!
新引進的醫學人才适應良好,顧瑜表示很滿意,同時,小吃城空置的鋪子終于迎來的第一個非關系戶租戶,一個名叫郝漢的中年漢子。
郝漢的兒子小郝是子弟兵的一員,不過小郝隻是普通士兵,但最早的時候,他曾經是鄭嚴手下的兵。郝漢有一手做燒餅的手藝,據說是祖傳的,燒餅店開業那天,顧瑜親自去捧場,郝漢的燒餅做的真不錯,酥、脆,鹹口甜口都好吃,并且價錢還不貴,基本人人都能消費的起。鄭嚴告訴顧瑜,郝家世代做燒餅,雖然稱不上大富大貴,但日子還算不錯的。可惜的是,燒餅攤傳到郝漢手中的時候,郝家所在的縣城碰到兵禍,郝家好不容易攢的家底,被搶了個精光,沒辦法,一家人隻能回鄉下老家生活。
小郝是家中長子,也是親眼看着亂兵是怎麼糟蹋自已溫馨的家的,所以,小郝十六歲那年才會義無反顧的投入俞辰麾下,因為他不想永遠做别人刀下的魚肉,他想做刀。之後,郝家靠着小郝寄回家的軍饷,勉強過上了吃不飽也餓不死的日子。小郝還有二個弟弟,最小的弟弟是小哥兒,今年才九歲,小郝的二弟前些年在鄉裡和人争水灌溉的時候,被打傷了腿,因為沒有得到及時醫治,落下了殘疾。郝家本來家境不怎麼樣,郝小弟又殘了,根本沒有媒人上門,所以收到小郝的家書後,郝家一家四口就毫不猶豫的舉家搬遷到了清明圍屋。
郝漢種田不行,唯有做燒餅的手藝還不錯,在清明圍屋安定下來後,郝漢就尋思着重操舊業,隻不過開始的時候,郝漢的目标是在清明村支個小攤子,後來小吃城招租的章程貼出來後,郝漢就動了心思。
不過,動心歸動心,郝漢卻沒有下定決心,畢竟他初來乍到的,對顧瑜真心不了解。小郝也就是一名普通士兵,總共沒有見過顧瑜幾面,對于父親的詢問,也說不出多少有用的信息,最後,郝家父子求到鄭嚴這邊。鄭嚴聽了父子倆的訴求後,就建議他們試一試,同時大大贊揚了顧瑜一番,這麼着,才有了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郝漢帶着次子做燒餅,夫郎在家操持家務,帶小兒子,一家人的生活水平肉眼可見的好了起來,實在是惹人眼紅的緊,慢慢的,有想法的人也多了起來,詢問租鋪子的人也越來越多了。
不過,顧瑜的小吃城,隻能說是迷你小吃城,鋪子就這麼多,采取的是先到先得的原則,當然了,本着為租客負責的想法,馮生會首先評估一下他們的營業項目,如果是擺明了會虧本的的項目,馮生是不建議賭的。
大約花了二個月時間,除了占地面積最大的鋪子,其他鋪子全部租了出去,清明超市變的更加熱鬧,也充滿了煙火氣。
時間進入十二月,圍屋的内圍牆順利竣工,總算是把内宅和外圍隔離開來,如此一來,想要躲清靜就呆在顧家大院,想要體驗人間煙火就去外圍,完美。
隻是清明村的生活一派歲月靜好,俞辰那邊的戰争,卻陷入了膠着狀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