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着谷宋兩家雇的人,全部轉移到修建村學堂和村道路中。
之前就已經修建了一半,有了更多的人加入,沒幾天就修建完畢,包括打造好要用的桌椅。
谷小雨的外婆家和宋祁的阿爺宋大爺家也陸續建好,搬進新家。
随着其他村民陸陸續續搬進了新家,一座座嶄新的磚瓦房拔地而起,或大或小,卻都有着相似的精緻與溫馨。
每一戶人家在房屋落成之際,臉上都洋溢着喜悅與自豪,孩子們在新院子裡嬉笑玩耍,大人們則忙着整理新家,布置家具,迎接新生活。
整個村子新面貌已初步成型,錯落有緻的房屋在青山綠水的環抱下顯得格外溫馨。
村學堂的白牆黛瓦在陽光下熠熠生輝,透過窗戶可以看到裡面整齊排列的桌椅。
村子的主道路被加寬了,修得很平整,兩旁預留的花池與樹坑,隻等将花草樹木栽種其中。
被山泉村雇用的外村村民們,都揣着這段時間辛苦掙來的工錢,滿心歡喜地準備返程。
他們非常感謝山泉村能給提供這麼好的活計,每天能吃飽,還有不錯的工錢,尤其是在谷宋兩家幹活的人,這段時間可是吃了不少葷腥呢。
雖然每天都在幹活,但感覺自己的都長了一些肉呢!
回去之前再回看這煥然一新的村子,大家無比羨慕,真希望自己也能有這樣一個安穩的家。
這應該是全縣最美的村子了吧。
尤其是當聽聞山泉村的衆人是從北方山村逃荒而來,都不敢置信。
哪有逃荒之人,還有如此境遇,家家戶戶建磚瓦房。
這沒逃荒之前該是多富有的家族呀?
其實山泉村的新村民,也就是宋家村的衆人搬進新房也不敢置信,都感覺是在做夢。
沒想到曆經半年多的逃荒生活,他們都好好地活下來了。
不但活下來了,還成功落戶,還建了以前想都不敢想的磚瓦房。
雖然大家都快掏光了家底或者已經掏光家底,但是他們現在有房有田呀。
這天氣也漸漸轉暖,馬上要迎來春耕時節了呀。
村裡的農田早就在登記落戶的第三日,縣衙派了專門差役前來丈量劃分,現在已經分田到戶了,每家每戶都清楚知曉了自家田地的位置與畝數。
谷家兩家各有二十畝田,其中五畝田是世業田,十五畝屬于丁分田。
因為他們兩家都隻有一個滿十八歲的男丁。
但是現在有個問題擺在山泉村衆人面前。
這裡是南方山村呀,要種水稻的呀!
他們這些北方人以前沒種過,不會呀!
其實谷宋兩家的父母是知道如何種植水稻的,畢竟他們是在鄉下長大的,隻是随着各自的發展,走出了村子,也就脫離了土地。
但是種植水稻的記憶與經驗還在呀。
兩家人商議後,決定給宋大爺出主意,邀請秦大爺來村裡幫忙指導大夥種植水稻。
之後由宋大爺組織村民們,按照秦大爺的指導逐步開展春耕事宜。
谷宋兩家的父母隻需把握每個關鍵節點,從旁指點确保正确操作。
宋澤啟帶着人去秦家村邀請秦大爺,秦大爺欣然應允,随即便來到了山泉村。
他不顧路途勞頓,第一時間就走向田間,為大家詳細講解水稻種植的各項要點。
從選種開始,他告訴村民們要挑選顆粒飽滿、色澤光亮且無病蟲害的稻種,這樣才能保證出芽率高、幼苗健壯。
他居然還帶了一些稻種來做示範。
如何整理水田、育秧、插秧到後期田間管理如灌溉、施肥、除草、除蟲等一系列過程都講解的很詳細。
宋祁和谷小雨配合着将秦大爺所講的重點内容用文字和圖畫記錄下來,例如在插秧時,明确說明了每畝地适宜的插秧數量以及行間距,确保水稻有足夠的生長空間與養分吸收面積。
圖畫則生動形象地展示了一系列過程的場景,讓不識字的村民也能一目了然。
并且張貼在村口公告欄處,方便村民們随時查看學習。
是的,谷小雨對村口做了規劃,在古樹下面做了休憩長椅,還在旁邊設有公告欄。
如今,這裡成了村子裡信息交流與村民們休閑聚集的重要場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