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隻是老了,精力不濟,但不是傻了。如果這天幕所言不虛,那自己确實可以稱得上是昏君。但誰敢反叛呢?他看向周遭的俯首帖耳的臣子,楊國忠,他不敢,他手裡有劍南的軍隊,可遠遠夠不上叛亂的程度。何況他的榮耀全是自己賜予,一個不知詩書的庶民,能成為大唐的宰相,全是朕的提攜,沒有朕,他什麼都不是。
安祿山?他手裡有三個節度使的軍力,确實有能力。但一個胡人,卑賤醜陋,怎麼敢反派,若不是自己,他無非就是一個碌碌無為的胖子。而且安祿山在自己面前一直恭敬,眼裡的忠誠他不會看錯。他甚至為了自己,直接得罪了太子,那麼大年紀,認貴妃當母親,成日裡想方設法讨自己和貴妃的歡心。沒有自己,他什麼也不是!自己也對他信賴,賞賜不斷,吃食都是金銀器呈上,而且,他還懼怕李林甫。
高仙芝?哥舒翰?還是封常清?
李隆基思索半天也想不通到底是誰敢反叛自己,他對自己的制衡之策相當放心。
禍亂一定還是在宮廷!不敢發動宮廷政變就去聯合武将謀反,朕的好太子!
隻有太子!
他想學當初的太宗皇帝,現在的自己!
天寶五載,李林甫用三個大案謀害太子,太子最大的軍方支持者王忠嗣被處死,太子與太子妃和良娣被迫離婚以求自保。李隆基心道:如果我是太子,面對重重打壓,一定懷恨在心!而且自己老了,太子年富力強,有的是人想要從龍之功!
李隆基下令道:“将太子捆起來,聽候發落!”
李亨驚恐萬分,抱着父親的雙腿哭訴道:“阿耶,兒臣不敢啊,兒臣自幼就聽阿耶的話,從來都是小心伺候阿耶,兒臣怎麼敢謀反啊!”
“孽障!朕能給你太子之位,也能廢了你!”李隆基冷冰冰地看着太子,狠厲地問:“說,你與哪些武将交好?”
在李隆基的逼問下,李亨痛哭流涕,王忠嗣的事情後,他與武将都保持距離,生怕被李林甫楊國忠抓住了把柄,生怕礙着父親的眼,他真的不知道自己還能和哪些武将交好。
見李亨打死也不說,李隆基下令将他關進偏殿,等天幕結束了再發落。
李亨被托了下去,他知道自己要步哥哥李瑛的後塵了。
【為了平定安史之亂,唐王朝不得不調回在安西的軍隊】
【大唐,放棄了從李世民開始苦苦經營了一百多年的安西。】
【當時唐朝有兩支最強大的軍隊,一支就是安祿山率領的東北軍,另一支就是高仙芝、哥舒翰率領的西北軍,兩支軍隊為唐王朝的開疆拓土都立下了汗馬功勞。當東北軍隊叛亂,理所應當要調動西北方面的軍隊,可這樣的話在西北的部署就會打亂,強大的吐蕃早就因為垂涎西北的土地屢次同唐朝起沖突。但那個時候李隆基顧不了那麼多了。他抽調了西北的軍隊,導緻安西都護府隻留下了郭昕率領的一萬餘人鎮守,安西那樣廣袤的土地,一萬人能做什麼?】
【所以,西北的吐蕃看到唐朝忙于戰亂,趁機而入,一口吞掉了他們垂涎已久的河西走廊。河西走廊,漢武帝一生最大的榮耀就是趕跑了匈奴,奪得了河西走廊。擁有了河西走廊,就能與西域溝通往來,就能擁有水草豐美的塞上江南,就能飼養優秀的戰馬。就是這一條小小的通道,是長安之間安西唯一的路。當吐蕃占領河西走廊,安西都護府便無法與長安取得聯系,這就意味着他們陷入了孤軍奮戰的境況。】
【但是英勇的安西軍并沒有屈服,他們不斷抵擋吐蕃的進攻,不斷向派出信使向長安求助。這是大唐的土地,他們誓死保家衛國!】
【這一批又一批的信使,死在了回家的路上。他們至死都沒有再見到長安。或許在他們瀕死的那一刻,終于見到了盛大的長安和繁榮的朱雀大街,見到了九宸的大唐天子,見到了戰友保住安西,擊退吐蕃……】
【最後,終于有一個使者穿過吐蕃的層層封鎖,回到了長安,他們向天子傳遞着遠在安西的軍況,他祈求天子發兵援救安西。】
【距離第一個信使出發,已經過了整整四十年。】
【當時的皇帝感慨萬千,下诏獎賞安西軍隊。可他并沒有派遣一兵一卒救援安西。】
【不是他不想,而是他無能為力。】
【此時的唐朝已經平定了叛亂,可也不再是盛世大唐,上至皇帝下至百姓,都元氣大傷。皇帝更操心叛亂的後遺症——藩鎮割據,宦官專政以及黨争。】
【郭昕或許也猜到了他們再也等不到援軍,但他們沒有屈服,他們還在抵擋吐蕃的進攻,他們堅信大唐的土地絲毫不讓!當年跟随高仙芝稱霸西域,重創大食的二十萬安西軍如今隻有幾千的老弱病殘。此時的安西都護府轄地,隻留下了龜茲。】
【安西軍從朝氣蓬勃,來到邊疆渴望建功立業的少年變成了白發蒼蒼,誓死守衛疆土的老者,唯一不便的,是他們的英勇和忠心。】
【安西的土地上插滿了吐蕃的旗幟,唯有龜茲,上面是大唐的軍旗。公元808年,唐憲宗元和三年,這唯一的一面旗幟也倒了。安西軍為大唐流盡了最後一滴血!郭昕和剩餘的老兵誓死拼殺,永不後退,最後,城破了,他們全部以身殉國……】
【‘滿城盡白發,死不丢陌刀。獨抗五十載,怎敢忘大唐’,安西軍和吐蕃的最後一戰,拖垮了吐蕃,吐蕃十萬軍隊崩潰,這是大唐在西域最後的榮耀。】
【‘西去安西九千九百裡’的盛世徹底終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