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泰山變故
泰山祭天又稱封禅大典,向來是各朝帝王弘揚天子之威的途徑。泰山祭壇取天圓地方之說在泰山之巅建下祭台,東南西北各置青龍白虎玄武朱雀四神獸,皇上着龍袍立于正中俯視台下衆人,正是天子不怒自威,俯仰衆生。
“奉天承運皇帝诏曰:天之濱東,地維橫廬。紅光泛始,鬥牛直沖。星光無彩,山摧地崩。列君布車,接天祭神。祈禳天下,國泰民安。同天共慶,與天共生。……”禮部趙尚書手捧祭天诏書立于祭台左下誦讀诏書,此時皇長子李信着祭天蟒袍從祭壇最低一步一磕頭跪拜走上祭台。
隻見李信長眉似劍,身如玉樹,腰間金色玉帶,腳踩黑色錦靴,一身金絲蜀繡蟒袍霸氣外露,端的是器宇軒昂,卓爾不群。跪拜間,肩寬體闊脊背□□穩如松柏,硬是有了些君臨天下的王者之氣。
皇上在祭台上看着李信跪拜而來,那張不苟言笑的臉上也有了些欣慰之意,不禁默默在心中對逝去的靜蘭公主說到:“靜兒,你看到了嗎,咱們的信兒長大了,真正是有了些王者之氣了。以前是我疏忽了,今後我一定親自教導他為君之道。”
思念間,李信已走上台階立于祭台右下,挺身而立。
“接天之禮畢!天子行祭天之禮!”
顧凜帶着一衆侍衛守在祭壇最外圍,泰山祭天是為順應天意,祈求國泰民安,不宜多見兵家嗜殺之氣,所以侍衛隻能守在外圍。負責泰山守衛的将士乃是京畿衛,京畿衛守衛泰山各處,顧凜并不隸屬京畿衛,是皇上禦前帶刀侍衛,是以從祭天開始,就警惕着觀察着皇上四周。卻沒想還是出事了。
泰山地勢險惡,灌木叢生,祭壇四周更是叢林密布。刺客便是從祭壇後面的密林中沖出,劍指皇上。
顧凜察覺到不對,卻是力所不及,眼看着刺客已逼近皇上跟前,台下衆人皆懼,侍衛又離祭台甚遠,皇上極度危險。
卻此時李信從祭台右下沖上推開皇上,擋住一劍。刺客武功極高,李信卻隻有些強身健體之功,難以抵擋攻勢。更此時密林中又沖出幾人,均奔祭壇而來。
李信極力維護皇上,身上已是滿身血痕,刺客又是一劍刺來,李信卻已無法擋開。正危急之時,刺客卻轟然倒地,原來是顧凜乘着李信拖延的時間,已從台下趕來,從刺客身後一劍刺入。
密林中已奔出十幾人,祭台下大多是手無縛雞之力的官員,刺客殺入,官員一哄而散,各自保命,外圍侍衛意欲往裡救助,場面一陣混亂。
顧凜護着李信和皇上已從祭台上下來,正向祭壇左側逃去,刺客見狀紛紛撲向顧凜三人,顧凜雙拳難敵四手,身中刀傷。李信已是疲憊不堪,自知不能拖累皇上。
“父皇,您先跟顧将軍走吧,兒臣馬上跟上。”
皇上看李信已是滿身血痕,哪裡能放任他獨自離去。“不,信兒,跟父皇一起走。”
李信卻是少見的強硬,不管不顧将皇上往顧凜推去,對顧凜說到:“顧将軍,迅速帶我父皇離去,不用管我。”
顧凜看向李信的眼眸,那眼中有着旁人所不知的朋友之誼,兩人少時就在軍中相識,礙于政治形勢一直都是暗地裡結交。他知道,要他帶着皇上一個人逃出很容易,再帶上重傷的李信卻是不行。
顧凜皺眉,不願離去,他知道這一離去,李信再難有生還可能。
“顧凜,快走!”李信看着刺客圍來,大聲吼着喊出顧凜的名字,将顧凜從思緒中拉扯出來,此時不是猶豫的時候,保護皇上要緊,顧凜隻好帶着皇上迅速逃離。
就在兩人身旁的皇上都不知,李信卻看到了顧凜走之前無聲的說出的兩個字:活着!
“皇上,保重龍體啊!”
“太傅,朕……朕……”
“皇上,泰山祭天已過去半個多月了,京畿衛不眠不休也沒能找到大皇子,這正是說明大皇子還活着啊!”說話的是位已近古稀的老人,坐在龍床邊上,一身青色的襦袍,正是皇上少年時的老師李太傅。
“太傅早已頤養天年,是朕讓太傅擔心了。”皇上半個月卧床不上朝,朝中大臣多次勸說無效,隻能派人前去李太傅修養的君子山請太傅出山。
“皇上哪裡話,老朽這身骨頭隻要還能動,都期盼能為皇上分憂。”李太傅垂眸說道,“大皇子泰山祭天為保護皇上被逆賊從懸崖打落,老朽哪能不知皇上的痛心,隻是朝中不可一日沒有皇上,還望皇上能以大局為重啊。”
“臣等望皇上能以大局為重!”李太傅說完,跪拜在殿外祈求皇上臨朝的大臣們亦紛紛請求。
李太傅見皇上已有動容,附在皇上跟前用隻有兩人聽到的聲音說道:“皇上,泰山已被翻個底朝天一無所獲,大皇子必定還活着,如若遇難怎會連衣物都沒有。如今皇上更應該好好想想如何為大皇子鋪好這荊棘之路,好待大皇子歸來。”
李太傅從皇上還是洛陽王世子時就開始輔佐皇上,若說這世上有誰最了解皇上,那非李太傅莫屬了。
皇上聽着李太傅的話,想到這風起雲湧的朝堂,心中一片清明。
“太傅所言極是,是朕糊塗了。”皇上趕緊招來内侍起身,“讓大臣們都退下吧,明日朕即臨朝。”
内侍答是,正要退下,皇上又說到:“另外,速速讓顧凜和京畿衛曹锟來見朕。”
李太傅看見皇上雖然臉色仍有些蒼白,但精神勁十足的模樣,不禁欣慰,昔日的少年世子如今已是一國之君了,他也該回君子山繼續與那華老頭切磋棋藝了。
“皇上,老朽也告退了。”
“不,太傅請留步,等會兒朕還有些事想請太傅參詳一二。”
“是,老朽定當竭盡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