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職業能力測驗試卷包括“注意事項”和試題。“注意事項”是對行政職業能力測驗試卷作答提出的重要指導性建議,包括試卷構成、作答時間、作答時需要特别注意的事項等。考試時,報考者應仔細閱讀“注意事項”,遵守相關要求,合理把握作答時間,正确填寫填塗姓名、準考證号等信息。試題分為政治理論、常識判斷、言語理解與表達、數量關系、判斷推理和資料分析等部分。
(一)政治理論。主要測查報考者學習理解掌握黨的創新理論及黨和國家方針政策的情況。
1: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從現在起,中國共産黨的中心任務就是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标,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複興。下列對中國式現代化的理解,正确的有幾項?
①堅持把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現代化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②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征
③在物質文明方面超越西方發達國家,是标
④遵循世界各國現代化的共同模式,是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基本經驗
⑤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态
A.2項B.3項
C.4項D.5項
(答案:B。①出自《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鬥——在中國共産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正确。②出自在中央财經委員會第十次會議上的講話,正确。③錯誤,在物質文明方面超越西方發達國家并非主要目标。④錯誤,與在中國共産黨與世界政黨領導人峰會上的主旨講話中提到的“中國共産黨将團結帶領中國人民深入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為人類對現代化道路的探索作出新貢獻。……現代化道路并沒有固定模式,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不能削足适履。每個國家自主探索符合本國國情的現代化道路的努力都應該受到尊重。”不符。⑤出自在慶祝中國共産黨成立一百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鬥重大成就和曆史經驗的決議》,正确。因此,正确答案為B。)
2:發展必須是科學發展,必須堅定不移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下列與之有關的說法,正确的有幾項?
①創新發展注重的是解決發展動力問題
②協調發展注重的是解決社會公平正義問題
③綠色發展注重的是解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問題
④開放發展注重的是解決發展内外聯動問題
⑤共享發展注重的是解決發展不平衡問題
A.1項B.2項
C.3項D.4項
(答案:C。創新發展注重的是解決發展動力問題。協調發展注重的是解決發展不平衡問題。綠色發展注重的是解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問題。開放發展注重的是解決發展内外聯動問題。共享發展注重的是解決社會公平正義問題。對比可知,語句②和語句⑤錯誤。因此,正确答案為C。)
3:總書記強調,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紮實推進共同富裕,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必須逐步縮小城鄉差距。下列表述符合當前黨和國家政策精神的是:
①積極推進以建制鎮為重要載體的新型城鎮化建設,構建以建制鎮為樞紐的縣域經濟體系
②持續實施動态監測,不斷增強脫貧地區内生發展動力,堅決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的底線
③因地制宜大力發展特色産業,推進農村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
④持續深化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加強傳統村落和鄉村特色風貌保護,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D。要積極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新型城鎮化建設,提升縣城市政公用設施建設水平和基礎公共服務、産業配套功能,增強綜合承載能力和治理能力,發揮縣城對縣域經濟發展的輻射帶動作用。因地制宜發展小城鎮,促進特色小鎮規範健康發展,構建以縣城為樞紐、以小城鎮為節點的縣域經濟體系。①錯誤。②③④表述均正确。因此,正确答案為D。)
(二)常識判斷。主要測查報考者在經濟、文化、社會、生态、法律、科技等方面應知應會的基本知識以及運用這些知識進行分析判斷的基本能力。
1:下列詩詞與創作背景對應正确的是:
A.宜将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1949年解放南京
B.三十八年過去,彈指一揮間。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鼈,談笑凱歌還——1941年延安□□運動
C.軍叫工農革命,旗号鐮刀斧頭。匡廬一帶不停留,要向潇湘直進——1948年淮海戰役
D.金沙水拍雲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1930年第一次反“圍剿”
(答案:A。A選項,出自《七律·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1949年4月23日,解放軍占領國民黨統治中心南京,宣告延續22年的國民黨反動統治覆滅。得知捷報後,寫下《七律·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用“宜将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表達了将革命進行到底的決心。故A正确。B選項,出自《水調歌頭·重上井岡山》。1927年10月,率秋收起義部隊上井岡山,開辟了工農武裝割據的道路。1965年5月,又重上井岡山,寫下這首詞。故B錯誤。C選項,出自《西江月·秋收起義》。1927年9月,領導發動了秋收起義,在起義後幾天寫下了這首詞。故C錯誤。D選項,出自《七律·長征》。該詩作于1935年10月紅軍戰士越過岷山後、長征即将勝利結束前不久的途中。長征是1934年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後開始的。故D錯誤。因此,正确答案為A。)
2:白居易有詩雲:“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下列與該詩相關的說法正确的是:
A.“醅酒”的過程利用了微生物的作用
B.“綠蟻”是因為酒中添加了可食用調色劑
C.爐火燃燒的過程是内能轉化成化學能
D.從雪到水的轉化過程會釋放出熱量
(答案:A。醅酒過程要發酵,發酵需要利用到微生物,A選項表述正确。“綠蟻”是酒在發酵後未經過濾,由酒曲、糧食等物質形成的,B選項表述錯誤。爐火燃燒過程中化學能轉化成内能,C選項表述錯誤。雪到水的轉化過程會吸收熱量,D選項表述錯誤。因此,正确答案為A。)
3:關于常見氣體的工業制備方法,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木炭和二氧化碳可以作為制備一氧化碳的原料
B.電解水時制備得到的氫氣體積比氧氣體積更大
C.通過低溫液化的方法可以分離出沼氣中的甲烷
D.高溫煅燒石灰石制備二氧化碳屬于複分解反應
(答案:D。碳(木炭)和二氧化碳在高溫下發生反應生成一氧化碳,故A正确。在充滿電解液的電解槽中通入直流電,水分子在電極上發生電化學反應生成氧氣和氫氣,得到的氫氣是氧氣體積的兩倍,故B正确。低溫分離是使氣體混合物通過壓縮、冷卻、膨脹等操作在低溫下液化将其各個成分分離的過程,利用了各個成分沸點的不同,故C正确。複分解反應是由兩種化合物互相交換成分的反應,高溫煅燒石灰石制備二氧化碳屬于分解反應,故D錯誤。因此,正确答案為D。)
(三)言語理解與表達。主要測查報考者運用語言文字進行思考和交流、迅速準确地理解和把握文字材料内涵的能力。包括根據材料查找主要信息及重要細節。正确理解閱讀材料中指定詞語、語句的含義。概括歸納閱讀材料的中心、主旨。判斷新組成的語句與閱讀材料原意是否一緻。根據上下文内容合理推斷閱讀材料中的隐含信息。判斷作者的态度、意圖、傾向、目的。準确、得體地遣詞用字等。
1:中國道路的成功開創不僅創造了中國奇迹,而且創造了中國經驗。中國經驗無疑是中國智慧的結晶,具有鮮明的______。但是,中國經驗作為中國道路的積極成果,也是在遵循曆史發展和現代化發展規律、吸收世界發展經驗教訓的基礎上形成的,它是對人類文明發展進行探索的重要産物,反映了人類文明進步的規律,因而又具有一定的______。
依次填入畫橫線部分最恰當的一項是:
A.地域性 國際性 B.實踐性 理論性C.先進性 創新性 D.特殊性 普遍性
(答案:D。這段文字主要講的是中國經驗既具有中國特色,又反映了一般規律。第一空,中國經驗是在開創中國道路的實踐中取得的,所以具有“實踐性”“特殊性”。“地域性”“先進性”與前文語境不符,故不選。第二空,中國經驗吸收了世界發展的經驗教訓,又反映了人類文明進步的規律,所以具有“國際性”“普遍性”與“創新性”,其中“普遍性”最為合适。此處并沒有強調“理論性”,故不選。綜上,應填入“特殊性”“普遍性”。因此,正确答案為D。)
2:準确、權威的信息不及時傳播,虛假、歪曲的信息就會搞亂人心。積極、正确的思想輿論不發展壯大,消極、錯誤的言論觀點就會肆虐______。這方面,主流媒體守土有責,更要守土盡責,及時提供更多真實客觀、觀點鮮明的信息内容,牢牢______輿論場主動權和主導權。主流媒體要敢于引導、善于疏導,原則問題要旗幟鮮明、立場堅定,一點都不能______。
依次填入畫橫線部分最恰當的一項是:
A.蔓延 守護 猶豫B.擴散 占據 退縮C.泛濫 掌握 含糊D.滋生 控制 遲疑
(答案:C。這段文字主要說明主流媒體在宣傳時應發揮的作用。根據語意,第一空所填動詞的主語是“消極、錯誤的言論觀點”,“蔓延”“擴散”“泛濫”合适。“滋生”意為引起,不合适。第二空所填動詞的賓語是“輿論場主動權和主導權”,填入“占據”“掌握”“控制”合适,表達主動性強。“守護”強調已有主動權,保護其不被奪走,不符語意,不合适。第三空指對待原則問題的态度,與“旗幟鮮明”“立場堅定”相對,“猶豫”“遲疑”“含糊”合适,“退縮”不合适。綜上,應填入“泛濫”“掌握”“含糊”。因此,正确答案為C。)
3:“萬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養以成。”這方面有很多鮮活生動的事例。始建于戰國時期的都江堰,距今已有2000多年曆史,就是根據岷江的洪澇規律和成都平原懸江的地勢特點,______建設的大型生态水利工程,不僅造福當時,而且______。
依次填入畫橫線部分最恰當的一項是:
A.物盡其用 曆久彌新 B.因地制宜 經久不衰C.順勢而為 利在千秋D.因勢利導 澤被後世
(答案:D。這段文字以都江堰為例,說明了建設應順應當地的地形特點并加以利用。第一空,根據前句可知都江堰主要是依據洪澇規律和地勢特點建成的,“因地制宜”和“因勢利導”符合語境。“物盡其用”指充分發揮各種東西的功用,“順勢而為”指順應時勢而行動,不符合語境。第二空,根據前句可知,橫線處要表達對後人的影響也很大,“澤被後世”和“利在千秋”符合語境。“曆久彌新”指經曆很長時間反而更加鮮活、更加有活力,“經久不衰”指持續很長時間也不衰減,不符合語境。綜上,應填入“因勢利導”“澤被後世”。因此,正确答案為D。)
4:環境保護主義是一種信念,是一種重建人與自然關系的強烈願望。要實現這一願望,就必須樹立一種自然共同體的意識,即将人類在共同體中的征服者角色,變為這一共同體中的普通一員。它暗含着對每個成員的尊敬,也包括對這個共同體本身的尊敬。隻有樹立了這樣的一種道德意識,人們才有可能在運用其在這一共同體中的權利時,感到所負有的對這個共同體的義務。這不僅依賴對自然本質的科學理解,也依賴在了解基礎上建立起的對自然的感情。
文段最後一句話中的“這”指的是:
A.自然共同體意識的樹立
B.對自然共同體的義務
C.熱愛自然的感情
D.重建人與自然關系的願望
(答案:A。首句指出環境保護主義“是一種重建人與自然關系的強烈願望”,次句說明“要實現這一願望,就必須樹立一種自然共同體的意識”,第三句說明“隻有樹立了這樣的一種道德意識”的重要意義,最後歸結到“這不僅依賴……,也依賴……”,即實現這種意識的條件。因此,可知“這”指的是“自然共同體意識的樹立”,正确答案為A。)
5:早在先秦時期,我國就逐漸形成了以炎黃華夏為凝聚核心、“五方之民”共天下的交融格局。秦國“書同文,車同軌,量同衡,行同倫”,開啟了中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發展的曆程。此後,無論哪個民族入主中原,都以統一天下為己任,都以中華文化的正統自居。分立如南北朝,都自诩中華正統。對峙如宋遼夏金,都被稱為“桃花石”。統一如秦漢、隋唐、元明清,更是“六合同風,九州共貫”。秦漢雄風、大唐氣象、康乾盛世,都是各民族共同鑄就的曆史。今天,我們實現中國夢,就要緊緊依靠各族人民的力量。
這段文字意在說明:
A.我們悠久的曆史是各民族共同書寫的
B.我們遼闊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開拓的
C.我們燦爛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創造的
D.我們偉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
(答案:A。這段文字從中華民族曆史發展的角度,說明我國各民族人民共同書寫了中華民族悠久的曆史。首句介紹先秦時期“開啟了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發展的曆程”,次句以“此後,無論哪個民族入主中原,都以……”作為統攝,然後列舉分立、對峙、統一等不同的曆史格局下,各王朝的具體表現,論證此前觀點。最後歸結到“今天,我們實現中國夢,就要緊緊依靠各族人民的力量”這一認識。因此,這段文字意在說明“我們悠久的曆史是各民族共同書寫的”,正确答案為A。)
6:戴口罩等遮擋條件下的人臉識别其實是一項“老”技術,此前研究人員在解決軍事刑偵和視頻監控問題時就曾長期研究過該技術,并發展出諸多成熟應用。因此,____________________。但是以往的技術基礎并沒有完全打消人們對戴口罩人臉識别“先天不足”的顧慮。相較于以往,口罩遮擋住面部,使得人臉識别系統收集到的面部信息大量減少。不過研究表明,人臉識别的關鍵信息集中于眉毛和眼睛,隻要模型訓練得當,戴口罩人臉識别的準确率并不會大幅下降。
填入畫橫線部分最恰當的一項是:
A.提高識别精度才是這一技術的難點所在
B.該技術的穩定性和準确率是有一定基礎的
C.人臉識别技術已經被廣泛應用于各個領域
D.人臉識别并不需要對全臉進行整體識别
(答案:B。這段文字談的是“戴口罩人臉識别”問題。首句說“戴口罩等遮擋條件下的人臉識别其實是一項老技術,此前……”。橫線後面說“但是以往的技術基礎并沒有完全打消人們對……的顧慮”,并以“相較于以往”具體說明原因,最後一句則以“不過研究表明”介紹最新研究成果,給出樂觀的結論。因此,橫線處最适合填入“該技術的穩定性和準确率是有一定基礎的”,正确答案為B。)
7:根據所給材料,回答(1)~(5)題。
海洋石刻遺産是我國海洋遺産中具有獨特意義的一類物質文化遺産類别。所謂海洋石刻遺産,通常指的是分布在我國海岸帶地區、以石為載體、表述海洋社會文化主題的各類石刻,也包括一部分位于内陸地區的涉海石刻。海洋石刻遺産是中國海洋文明的曆史見證,是曆代涉海人群的重要曆史記憶,蘊含着豐富的海洋文化信息。
中國很早就有利用海洋及刻畫海洋的傳統。早在新石器時期,濱海地帶生活的早期人類就已經開始利用石頭作為表述工具,如東南沿海一帶的貝丘遺址中,發現了一些保存下來的太陽崇拜石刻,這是迄今發現最早的海洋石刻藝術。秦漢以來,随着濱海地域逐漸得到開發,人們利用海洋的活動日漸頻繁,海洋石刻也相應增多,并最終形成了豐富多樣的海洋石刻遺産。從田野調查可見,我國各地目前留存下來的海洋石刻,廣義而言,可以分為石刻建築、石刻造像、石刻文書等三大類别。從狹義上說,海洋石刻遺産指的是石刻文書,即以石為書寫載體的各類涉海文書,如摩崖石刻、碑銘等。①
單就狹義的海洋石刻遺産來說,可從内容上分為海防與海疆安全、海洋生産與管理、海洋宗教文化等類别。其中第一類海防與海疆安全相關的海洋石刻,包括曆代海防與記功類石刻。曆史上,中央與地方政府在經略海洋的過程中,尤其重視海疆安全,因此不少濱海地區留下了海防将士的石刻印迹。典型者如福建省诏安縣的一個明代海防所城——懸鐘所城中,保存着29通明代海防衛所将領巡視當地海防時留下的摩崖石刻,是目前我國數量最多、保存最為完整的明代海防官兵石刻文書,集中展現了明代東南沿海衛所的社會網絡與文化活動。②
還有相當一部分海洋石刻遺産屬于海洋生産與管理類别。典型者如泉州九日山上保存的10通宋代海交祈風石刻,是記載宋代泉州當地的海洋航行儀式習俗的珍貴石刻資料,也是曆史上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記錄。同樣,在福建沿海不少港灣地區,還保留有大量的明清時期的“塢界碑”,這些也是反映當地海洋生産的石刻記錄。此外,一部分海洋石刻還涉及曆代官府對于海洋的管理或當地社區對于海洋活動的習俗規定。③
在目前留存的海洋石刻遺産中,比較集中的是第三大類即海洋宗教文化石刻。曆代濱海、島嶼地帶人群在與海洋打交道的過程中,逐漸發展出豐富多樣的海洋神靈信仰,由此産生大量海神宮廟,典型者如浙江、福建、廣東等東南濱海區域普遍存在的天後宮。按照地方習俗,新修或重修當地重要公共文化空間的行為,往往伴随着豎碑紀事的儀式活動,這些涉海宗教碑銘,因為保存了曆代修建涉海宮廟的記錄以及捐助者姓名、捐助銀兩數目等内容,為我們今天深度了解曆史上海洋社區的社會文化變遷,提供了重要的石刻文書資料。④
近年來,由于城鄉建設、工業發展與海域污染、全球氣候變化等因素,包括海洋石刻遺産在内的海岸帶文化遺産面臨着十分嚴峻的保護處境。盡管一部分标志性的海洋石刻因為各種原因被列入各級文物名錄,從而獲得一定程度的保護,但是相當多的海洋石刻還缺乏基本保護條件,一些涉海碑刻因為無人看管,不僅遭人随意拓印,甚至被鑿挖盜賣。對于海洋石刻遺産而言,在人為破壞及日常損壞之外,另一個較大的威脅是海洋災害與污染侵蝕。海洋石刻的一個典型特征就是外露性。除了一部分保存在宮廟或其他公共建築内的海洋石刻,相當多的海洋石刻都是處在海岸帶的公共區域。比如傳統時代“勒石示禁”的習俗,使得絕大多數的涉海示禁碑,都要豎立在渡口、海港、漁村等醒目的公共空間,從而暴露在自然界中,容易遭受台風、海嘯、海水酸化侵蝕等海洋災害帶來的嚴重損害。
(1)下面這段文字,最适合填入文中的哪個位置?
如我們在福建诏安地區調查時,發現了一通乾隆年間反映地方官府對于船戶“烙号刊名”的示禁碑。在這塊碑文中,清楚地載明嚴禁當地澳甲等海洋管理人員利用印烙船号的機會苛索船戶費用的内容,展現了清代前期地方官員對于海洋的治理。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C。這段文字主要是說“展現了清代前期地方官員對于海洋的治理”。原文中與之最密切相關的,是“海洋生産與管理類别……”一段,由此可知,應該放在③處。因此,正确答案為C。)
(2)第二段中提到東南沿海一帶貝丘遺址中的太陽崇拜石刻,意在證明:
A.海洋石刻藝術曆史悠久
B.當地文化起源于原始崇拜
C.沿海地區很早就頻繁利用海洋
D.海洋石刻最初以太陽崇拜為内容
(答案:A。根據文段“早在新石器時期,濱海地帶生活的早期人類就已經開始利用石頭作為表述工具”,說明貝丘遺址中的太陽崇拜石刻這一例證是為了證明“海洋石刻藝術曆史悠久”。因此,正确答案為A。)
(3)這篇文章中提到的海洋石刻遺産與關鍵詞對應錯誤的是:
A.懸鐘所城——衛所、摩崖石刻
B.泉州九日山——祈風儀式、唐代
C.天後宮——海神、海洋宗教文化
D.塢界碑——海洋生産、明清時期
(答案:B。“泉州九日山”出現在以下語句中:“典型者如泉州九日山上保存的10通宋代海交祈風石刻,是記載宋代泉州當地的海洋航行儀式習俗的珍貴石刻資料,也是曆史上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記錄。”可知“泉州九日山——祈風儀式、唐代”的對應中,“唐代”是錯誤的,應該是宋代。因此,正确答案為B。)
(4)這篇文章接下來最可能談論:
A.古代海洋石刻的常用工具
B.海洋石刻作為文化記憶的事例
C.海洋石刻遺産的保護舉措
D.與其他國家海洋石刻遺産的比較
(答案:C。文章最後說“近年來,由于城鄉建設、工業發展與海域污染、全球氣候變化等因素,包括海洋石刻遺産在内的海岸帶文化遺産面臨着十分嚴峻的保護處境。……從而暴露在自然界中,容易遭受台風、海嘯、海水酸化侵蝕等海洋災害帶來的嚴重損害”,可以推知,下文應該是講“海洋石刻遺産的保護舉措”。因此,正确答案為C。)
(5)最适合做這篇文章标題的是:
A.古代海洋石刻:海洋文明興衰的見證
B.海洋石刻遺産:海洋文明的記憶镌刻
C.沿海地區的記憶坐标:海洋石刻文書
D.複原海洋記憶的鑰匙:海洋石刻發掘
(答案:B。“海洋石刻遺産”是全文核心,通過海洋石刻遺産探索海洋文明,因此,最适合做這篇文章标題的是“海洋石刻遺産:海洋文明的記憶镌刻”。因此,正确答案為B。)
(四)數量關系。主要測查報考者理解、把握事物間量化關系和解決數量關系問題的能力,主要涉及數據關系的分析、推理、判斷、運算等。常用題型有數字推理和數□□算兩種。
數字推理:每道題給出一個數列,但其中缺少一項,要求報考者仔細觀察這個數列各數字之間的關系,找出其中的排列規律,然後從四個供選擇的答案中選出最合适、最合理的一個來填補空缺項,使之符合原數列的排列規律。
:1 2 4 8 16 ( )
A.16 B.24 C.32 D.36
(答案:C。原數列是一個等比數列,後一項是前一項的2倍,故正确答案為C。)
數□□算:每道題給出一個算術式子或者表達數量關系的一段文字,要求報考者熟練運用加、減、乘、除等基本運算法則,并利用其他基本數學知識計算或推出結果。
1:某單位的會議室有5排共40個座位,每排座位數相同。小張和小李随機入座,則他們坐在同一排的概率:
A.不高于15%B.高于15%但低于20%
C.正好為20%D.高于20%
(答案:B。根據題意可知,小張随機選一個位置就坐,那麼小李可以選擇的位置為39個,因此總情況數=40×39。要讓他們恰好坐在同一排,應先從5排中選一排,再從這一排中選2個座位,符合條件的情況數=5×8×7,概率約為7/39=17.9%。因此,正确答案為B。)
2:甲、乙、丙、丁、戊5名職工參加黨史知識測驗,每人得分均不相同。甲和乙的平均分比丙多2分,丁和戊的平均分比丁多5分,甲、乙的平均分比丙、丁、戊的平均分多3分。問丙、丁、戊三人得分的排序為:
A.丙>丁>戊 B.丙>戊>丁
C.丁>丙>戊 D.戊>丙>丁
(答案:D。假設丙得分為x,則甲+乙=2x+4,(甲+乙)/2=(丙+丁+戊)/3+3,則丁+戊=2x-3。戊-丁=10,則戊=x+3.5,丁=x-6.5。因此,正确答案為D。)
3:高校某專業70多名畢業生中,有96%在畢業後去西部省區支援國家建設。其中去偏遠中小學支教的畢業生占該專業畢業生總數的20%,比任職大學生村官的畢業生少2人,比在西部地區參軍入伍的畢業生多1人,其餘的畢業生選擇去國有企業西部邊遠崗位工作。問去國有企業西部邊遠崗位工作的畢業生有多少人?
A.23 B.26
C.29 D.32
(答案:B。總人數是25的倍數且在70到80之間,隻有75一個可能性,其中72人去西部地區。支教、村官和入伍分别有15、17和14人,總計有46人,剩餘26人在國企工作。因此,正确答案為B。)
(五)判斷推理。主要測查報考者對各種事物關系的分析推理能力,主要涉及對圖形、語詞概念、事物關系和文字材料的理解、比較、組合、演繹和歸納等。常用題型有圖形推理、定義判斷、類比推理、邏輯判斷四種。
圖形推理:每道題給出一套或兩套圖形,要求報考者通過觀察分析找出圖形排列的規律,選出符合規律的一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