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機槍射擊距離比較遠,150~850米之間才是重機槍的最佳射擊距離,太近了反而不利于發揮重機槍的火力優勢,這個距離還有一個好處,用步槍從公路上幾乎打不到機槍陣地上來,一般的步槍有效射擊距離都在200米之内,超過這個距離目标都看不清楚了,這些保安團士兵手裡那種連膛線都快磨光了的老式步槍就更不用提了。
就算是這些士兵有那個本事,能夠在戰場上把步槍的射擊标尺定位準确,子彈也不一定飛到哪裡去了。這樣布置的好處就是,機槍能随意打你,你隻能幹挨打卻沒有任何還手之力,完全被對方的火力壓制,這種情況下,别說是這些沒上過戰場的保安團士兵,就是那些上過戰場的老兵,也會很快被打崩潰的。
第二天晚上,等到天完全黑下來之後,卓立仁和金明帶着部隊,離開了暫時藏身的倉庫,穿大街走小巷,在黑夜的掩護下,悄無聲息的離開了斯裡巴加灣市區,向西而行。因為時間充裕,再加上天黑,同時也是為了節省體力,卓立仁沒有要求部隊急行軍。
離開市區後,趁着月色,以正常的行軍速度在公路上步行前進,隊伍中間有六輛馬車,其中三輛上面拉的是馬克沁重機槍,另外三輛上面都是裝水的竹筒還有食物,這些都是盧家按照卓立仁的要求事先準備的。
經過了四個多小時的行軍,到了莫蘭小鎮西邊的預設伏擊陣地。為了隐藏部隊的行蹤,避免被人發現,他們沒有走穿過小鎮中間的近路,從小鎮外邊繞過去了,沒人知道這種人生地不熟的地方會有什麼樣的問題發生,小心駛得萬年船。
到了預設的埋伏陣地附近,馬克沁重機槍拉到了陣地上,就被從馬車上面卸了下來,卓立仁馬上安排大家,連夜開始挖掩體。機槍的射擊掩體是嚴格按照卓立仁的要求做的,大小寬窄深淺都有規矩,既能夠保護機槍射手的安全,還要給機槍留出來足夠的射界。
卓立仁事先讓盧健生在斯裡巴加灣市内,采購了二百把小鐵鍬和,還有鎬頭鋤頭,這才解決了快速挖掩體的問題。卓立仁根據他上一輩子打仗的經驗,命令所有的人,在挖掩體時絕對不能為了圖省事,把挖出來的新土堆在掩體的前面。
新土的顔色跟附近原來的景物會有很大的差異,有經驗的敵人會很容易通過這些剛剛挖出來的新土,發現有埋伏。每一個掩體挖好以後,他還要教給這些士兵,如何用掩體前面的那些植物做掩護,既不能被敵人從遠處發現,還要在開火時比較容易把這些植物放倒,方便士兵射擊。
卓立仁上一輩子在戰場上,跟那些老兵學到很多實用的的小竅門,比如用泥土包裹住樹枝的根再澆點水,擺放在掩體前面,開始射擊時把樹枝一推就倒了,之所以要埋在土裡,或者用泥土把樹枝的根包裹住,是因為誰都不能确定這個埋伏的準确時間。
時間短還無所謂,有的時候一埋伏就得一兩天,樹枝因為長時間缺水,就會幹枯改變顔色,别的地方樹枝都是綠油油的,隻有埋伏陣地前面是一片枯黃,老遠看着特别紮眼,卓立仁上一輩子裡,跟日本兵打仗就遇到過這種問題。
幾乎每一個戰士的掩體挖好之後,卓立仁都要在掩體附近仔細查看,有沒有什麼破綻。這是他的第一仗,隻能勝不能敗。這些都是新兵蛋子,新兵的信心和勇氣都是用一個一個的勝仗打出來的,隻有那些見慣了生死的老兵,才不在乎一次兩次的敗仗,新兵打一次敗仗可能就完了。
為了保證這一次的戰鬥能夠順利進行,這些人剛從國内到這裡,都沒來得及休息就開始進行強化訓練,卓立仁和金明經過了反複篩選,把那些膽子小,不适合做戰士的人都剔除出去,剩下的隻有285個人。
他們倆把這些人分成兩個連外加一個火力排。火力排三個班,一挺馬克沁重機槍就是一個班,由一個機槍射手一個副射手兼觀察員,再加上三個供彈手,一共是五個人組成,三個機槍班組成一個火力支援排。
剩下270個人,卓立仁把這些人分成了兩個連,他和金明各自擔任一個連長,每個連下面含4個排,每個排3個班,一個班10個人,一個連就是120個人,兩個連240,剩下30個人組成一個警衛排,跟在卓立仁身邊做他的預備隊和通訊員。
這種極其簡便的指揮系統一旦成型,整個部隊的行動馬上就變得靈活高效起來,雖然還達不到如臂指使的地步,至少他現在的所有命令都能夠得到及時有效的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