卻說包爾姬将“有山不長木,有水無魚遊。有戶不準入,有漏不讓補。”這首謎語詩猜成地圖。
方歡輕笑道:“錯。再來!”
接着她說出了下一個謎面:濕地拐角處,滋生水一脈。雖然不是海,卻把蛟龍逮。
這首謎語詩描繪的是一種特定的自然景觀,其中“濕地拐角處,滋生水一脈”即濕地的一個角落,這裡水源豐富,形成了生命的源泉。“雖然不是海,卻把蛟龍逮”則表達了盡管這個地方不是大海,但它卻有着吸引和滋養大型水生生物的能力,尤其是蛟龍這樣的神話生物。
這樣的描述是在贊美一個地方的生态環境之美,并肯定濕地作為自然界中的重要生态系統,對于維持生物多樣性、調節氣候、淨化水質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這樣的描述不僅是對自然美景的贊美,也是對濕地生态價值的肯定。
濕地作為生命的源泉,為各種生物提供了生存和繁衍的環境。因此,這句詩不僅描繪了一處具體的自然景觀,也蘊含了對自然和生命的敬畏與贊美。
然而,濕地作為借體,到底象征着什麼呢?包爾姬想到了“硯台”。造型别緻的硯台一般都有池角,内置墨水。而硯台有“墨海”之稱,書法有筆走龍蛇之說,硯台雖然不是真的海,卻能拘束可走龍蛇之筆。
“是硯台。”包爾姬回答的聲音小了一點,自信心顯然打了折扣。
“錯。再來!”方歡得意道:“一隻嘴巴好稀奇,未長舌頭牙也沒。偏又天生倔脾氣,不吃軟食啃硬的。”
這首謎語詩描述了一個具有獨特風格和行為的主體。
一隻嘴巴好稀奇:是指主體擁有一個嘴巴,但這個嘴巴與衆不同,顯得稀奇。
未長舌頭牙也沒:描述了嘴巴的特征,即它沒有舌頭和牙齒。
偏又天生倔脾氣:這句話揭示了主體的性格特點,即它天生具有倔強的脾氣。
不吃軟食啃硬的:進一步說明主體的行為偏好,即它不喜歡吃軟的食物,偏愛啃硬的東西。
是什麼物體具有上述特征呢?包爾姬想到了臼舂。因為這種工具用于研磨或破碎硬物。它沒有舌頭和牙齒,但非常堅硬,适合啃(碾磨)硬物,同時也暗示了其“倔強”的特性。
包爾姬試着答道:“是臼舂。”
“錯。繼續!”方歡大笑道:“光頭獨眼模樣怪,伸伸縮縮脾氣壞。平時惡勞貪自在,一提掘井勁就來。”
光頭獨眼模樣怪:指的是頭上的毛發被刮光或者自動掉光,也許是天生的不長頭發。而且這個頭可能是腦袋,也可能指前端或頂部,即頭子。同時這個“光頭”上隻有一隻眼,但眼可以是眼睛,也可以是口和洞穴之類,比如說槍眼或針眼。并且這東西長得很奇怪。
伸伸縮縮脾氣懷:是說這東西的移動方式或者說活動形式,而且這種伸縮可能是縱向的,也可能是橫向的,還可能是雜亂無章的,給人一種性格暴躁,易沖動的印象。
平時惡勞貪自在:指其怕風怕雨怕冷怕曬怕苦怕累,隻愛呆在寬松舒适的環境裡自在地享受安逸。
一提掘井勁就來:表明此物雖醜怪懶散,卻有着特殊的生活習性,像老鼠一樣喜歡打洞,即掘井。而且是特别有勁,貌似不知疲倦的那種情況。
包爾姬想來想去,隻有蚯蚓的頭是光的,而且沒有耳朵,眼睛和鼻子,單有口腔。并且它是伸縮着前進的,一旦受到刺激,伸縮活動會變得激烈而無序。而懶是它的習性,打洞則是它的本能。
“應該是蚯蚓。”包爾姬不加肯定道。
“錯。繼續!”方歡開心道:“一條小徑下毛山,未經森林不過江。連通洞口接深港,從頭至尾無阻攔。”
這條“小徑”連接着山腳和深港,途中未經森林,也沒有跨越江河,全程暢通無阻。此話描繪了一個具體的地理路徑。
“小徑”:指的是一條狹窄的道路,通常用于連接兩個地點。
“毛山”:是指山腳或者山邊,表明這條小徑是從山邊開始。
“未經森林”:說明這條小徑沒有穿越茂密的森林,避免了複雜的自然障礙。
“不過江”:強調了這條小徑沒有跨越任何河流,簡化了旅行難度。
“連通洞口接深港”:則表明這條小徑的終點連接着一個洞口,可能是山洞或者地下通道,并進一步延伸到深港(深海港口或深水港區)。
“從頭至尾無阻攔”:強調了這條小徑的便利性,從起點到終點全程暢通無阻,沒有遇到任何自然或人為的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