丸弘十九萬軍隊在鴻源被圍多日,眼看糧草要斷,擺在他面前的路隻有兩條,要麼餓死要麼突圍。坐以待斃肯定是不可能的,沖出重圍才有機會活命,而沖出去也面臨兩種選擇,一是往南殺回荊滬,經安道北港出沐陽渠下海;一是向北繞北州走蒙原,借道百慕達回國。
如果往南下安道北港乘艦經沐陽渠出海,有可能遭到南海水師和北海水師的海上圍堵;如果向北繞北州走蒙原借道百慕達回國,則從鴻源至蒙原這條路上必被高軍圍剿,就算沖破封鎖進入蒙原,是放行還是攔阻還得看百慕達的态度。丸弘經過深度思考之後,決定雙管齊下。
當晚午夜時分,鴻源城南門和北門同時悄悄打開,伯軍分兩路突然沖出,按預定計劃突圍。
萬俟霸親領磨啟蒙,蒉維毅和甕本持等三名偏将,帶三十萬大軍圍獵南向的九萬伯軍。
丸弘自領的十萬伯軍剛沖出城,高軍大将保歸中便領着勢洋峰,蟻積德和冼秉睿等三員偏将,卒三十萬大軍進行圍追堵截。
因軍事力量一邊倒的局面,戰鬥不能用激烈來形容,隻能說是壯烈。伯軍南線九萬部隊打到安道北港時剩下不到八千,登艦出海又被早有準備的兆立本和刑享年率近七千艘戰船圍毆,不到兩個時辰,戰鬥結束。伯方艦隻被奪,艦員全滅。閑來島被高軍奪回。
丸弘部離蒙原還差一半路程,軍隊損傷就去了六成。照這樣打下出,四萬兵馬不出北州就将嗝屁。可偏偏事出反常,此時高軍陣形突然大變,對伯軍攻勢驟減。原來百慕達王阿如汗已經在普列夫和草比的撺掇下與稀拉和伯企蘭秘密結盟,商定由稀拉在高禺的湯利坪草原騷擾,牽制由郝無懼掌握的軍事力量,并對百慕達提供武備支援。由百慕達出兵協助丸弘部奪取高禺北州,再配合伯企蘭海軍消滅北海水師,奪取北部海灣,控制北海水域。
為達成戰略目标,阿如汗派他号稱“北域七獅”的七個兒子阿日潤,阿日昔,阿日古,阿日木,阿日塔,阿日幹和阿日敖,各率赤旗軍十萬,橙旗軍十萬,黃旗軍十萬,綠旗軍十萬,青旗軍十萬,藍旗軍十萬,紫旗軍十萬,攏共七十萬大軍,出蒙原闖北塞,分七路向北州殺來。
“北域七獅”個個勇猛無比,英勇善戰,加上兵力上的絕對優勢,一出場就對保歸中部形成碾壓。伯軍見有了援兵,也是士氣大振,在丸弘的指揮下對高軍進行反殺。
保歸中戰不能勝卻不敢退,為保北州安全,隻得命令戰士拼死抵抗。戰場上喊殺連天,血肉橫飛。
就在保歸中部面臨被全殲的危急關頭,留守北州的大将冒南江領着部将同賀福和世學傑,率四十萬大軍傾巢而出,前來接應保歸中。而解決了丸弘九萬士兵的萬俟霸又從鴻源方向一路往北殺來。
伯企蘭高層因青木的情報有虞,使之誤判了北州的形勢,導緻預備接應丸弘的五千艘戰艦來遲了一步,遭已經獲勝的北海水師和南海水師的合力阻擊而無法靠岸。因南海水師和北海水師加起來有各類戰船逾七千艘,加上剛從丸弘部繳獲的一千多艘先進戰艦,總計近九千艘戰船,總算有能力将伯企蘭作為後援的五千艘艦艇予以近海拒止。
戰場形勢瞬息萬變,由于冒南江部加入戰鬥與萬俟霸的逼近,“北域七獅”和丸弘殘部馬上由優勢轉為劣勢,被高軍趕出北州回蒙原駐防。
丸弘領殘兵經百慕達回到伯企蘭。此仗雖以失敗告終,但丸弘經過實戰考驗,戰勝高軍的信心卻不減反增。他認為隻要不發生戰略性失策和戰術性失誤,伯企蘭就憑武器裝備優勢,擊潰高禺基本上不存在難度。
伯企蘭高層也基本認可他的觀點,厲兵秣馬,随時準備再一次發動戰争。
經此一戰,郝漢知道稀拉賊心不死,百慕達也是野心勃勃。他傳信叮囑郝無懼,沒得到他的許可不能随意離開高廈,須嚴防稀拉從湯利坪草原一帶的邊疆入侵。
對這次百慕達背後捅刀子的惡劣行徑,郝漢大為光火。為了給對方一點顔色,他不顧自己年歲已高,當即采取行動,禦駕親征,令鸠集帶領十萬禁軍,随他前往北州,再從北州調兵七十萬,由鸠集和冒南江帶十萬禁軍為先鋒,自己和保歸中率七十萬大軍随之跟進,北伐征讨百慕達。
禁軍作為高禺最精銳之師,輕騎急行,在蒙原防線還沒有全面建成的情況下,神速閃擊,打了“北域七獅”一個措手不及。
随着高禺八十萬大軍蜂擁而至,“北域七師”被迫放棄蒙原近城新建的防禦工事,部隊全部撤入城中。
因蒙原城覆蓋面龐廣,郝漢沒有分散兵力圍城,而是集中全部力量攻打蒙原西門。
七日之後,城下屍骨堆得比城門還高,高軍以屍丘為據,用火繩大鐵炮将城門近距離轟開,士兵如潮水一般湧入,勢不可擋。
百慕達王阿如汗趕在城破之前,已經帶王室人員全部撤離,在離蒙原二百裡遠的“旺圩城”駐紮,由他的七個兒子“北域七獅”在此建立第二道防線,布陣迎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