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節錯誤,點此舉報(免註冊),舉報後維護人員會在兩分鐘內校正章節內容,請耐心等待,並刷新頁面。
傳統解釋
古代釋無後為無子
東漢趙岐的《孟子章句》是最早的《孟子》注釋文獻,它解釋:“于禮有不孝者三事……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無後為大。”2
繼承祖祀的子在古代社會指男子,就是“子女”并稱裡的子。後世長期繼承他的說法。3
把後解釋為子,是解釋為某個類型的後人,所謂傳宗接代。
該說法傳到現代也說成無子孫
20世紀知名學者楊伯峻《孟子譯注》的翻譯是:“孟子說:‘不孝順父母的事有三種,其中以沒有子孫為最大。舜不禀告父母就娶妻,為的是怕沒有子孫,〔因為先禀告,妻就娶不成〕因此君子認為他雖沒有禀告,實際上同禀告了一樣。’”楊的譯文被其它的書采用。3
無子的結果是無孫,換個語詞說“沒有子孫”或“無子孫”,是繼承趙岐說法。
社會争議
觀點一:無後是不盡後輩的責任
觀點二:無後通假于無後,是目無尊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