屋裡的丫鬟無人敢答話,過了一會兒,小秦氏轉頭朝明蘭笑着表示歉意。
“好孩子,你莫要見怪,你廷燦妹妹自小是老爺子啟蒙的,就喜好個詩詞字畫,又教你公爹寵壞了,很有幾分讀書人的酸氣,一來了勁,誰的面子也不賣。”
明蘭笑笑,輕輕擺手道:早聞妹妹才名,知書達理,為京城閨閣美談,何況自家親戚,什麼時候不得見了,不妨事的。
太夫人歎了口氣:話雖如此,可為了做兩首詩不見嫡親的嫂子,到哪裡都說不通的!上次你四姐姐過來,她硬是纏着盛大娘子作詩,當真胡鬧至極……
明蘭立刻聽懂了這話的潛台詞:你四姐姐一來,廷燦立刻就有空了,怎麼你一來,她就不想見了?
和婆母小秦氏的鬥法,是從請安那天正式開始,此後雙方你來我往,多少次心驚肉跳,險象環生。
明蘭不是傻子,她才不信顧廷烨說的那句,“本不想讓你卷進後院紛争”。
恰恰相反,顧廷烨就是覺得嫡母太棘手,才非要把明蘭娶到手,用她的聰明才智來對付嫡母。
昌哥兒被接回來後,明蘭和顧廷烨商量,把這一兒一女都記在通房秋娘名下,好給他們一個名分。
兩人都默契回避了“把孩子記在明蘭名下”這個選項,一來兩個孩子已記事,不好培養感情;二來對明蘭也太不公平。
明蘭以後的孩子是嫡出,所謂嫡庶有别,何況外室所生?越過該有的待遇,恐怕遺患無窮。
輕則招人非議,重則家宅不安。
盛家就是現成的例子,因為主君盛纮寵妾滅妻,一直偏心林小娘,又過渡縱容墨蘭,引得大娘子王若弗極為不滿。
葳蕤軒和林栖閣鬥來鬥去,如蘭跟墨蘭這對姐妹,也成了死對頭。
如蘭覺得自己是嫡女,該有威風,墨蘭卻仗着自己受寵,總想踩如蘭一腳,經常鬧個不停。
盛府和侯府比起來,完全是小門小戶,都鬧得主君頭疼,如果侯府鬧起來,豈不是更加難以控制?
蓉姐兒出身不明,這樣的女兒對明蘭沒什麼威脅,何況明蘭腦子清醒,心腸又不壞,不會為難她。
等孩子成年後,添上一份嫁妝送出去就成了,既得了好名聲又不費事,隔壁的墨蘭就厚待春珂的女兒。
至于昌哥兒就麻煩一點,畢竟占了長子的地位,到底記不記入族譜,顧廷烨也是很糾結的。
因此先把孩子記在秋娘名下,卻不把秋娘擡成小娘,還遠遠發配到莊子裡,就是免得以後出現紛争。
明蘭對此心領神會,雖然她知道這對秋娘很不公平,甚至暗暗感歎過女子的艱難,卻也沒有阻止,而是坦然接受。
近來她越來越理解墨蘭了,有時候甚至懷疑,假如自己和墨蘭換個出身,會不會比墨蘭更無恥?
高嫁的好處真的太多了,明蘭是知道身居高位的好處,才個把月的功夫,就陸陸續續收了七八筆厚禮。
有老侯爺以前的老部下,如今在地方上任職的,;也有顧廷烨現如今的僚屬,以種種名目送來賀儀;還有七八竿子堪堪能打着的親朋,更是說不清楚。
這種情形明蘭并不陌生,隻不過以前是盛家備下禮單,送往各位世叔世伯處,
這也不算行賄受賄,不過是多多聯絡感情,指望人家提攜一二罷了。
人家未必貪圖這些好處,但這些恭敬的舉動,能表示送禮者知情識趣,可以在官場積下好人緣。
而現在情形倒了過來,明蘭成了收禮的,這種地位轉化帶來的刺激,實在是一種難以言喻的美妙感受。
但侯府日子卻越來越難了,對明蘭刻骨銘心,難以忘懷的小公爺,剛進入官場,就将“奪妻之恨”發洩在顧家身上。
他當時絕沒想到,這個任性的決定,改變了太多人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