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總,這麼優秀的人才,也借我用用,不能老讓周副總一個人霸着呀。”
在集團生産業務一線,陳一帆是集團三級公司基層管理部門引以為傲的存在。
“新人們,基層,是培育鍛煉人才的沃土。别看不起你們現在的平台,從我們這裡走出了很多優秀人才。集團冉冉升起的新星陳一帆就是其中之一,當年可是在我手下工作成長起來。”
“我當年就覺得,陳一帆這小子不一般,是要幹大事的人。”
“和他一批進來的人,我都接觸過,陳一帆身上有種很特别的氣質。”
秦一弦就在陳一帆當年工作過的三級公司打雜,偷偷看過陳一帆的履曆,也聽校友議論過這個人,成長在根紅苗正的幹部家庭,學業、事業、婚姻都如他名字般一帆風順。秦一弦無數次翻看過門戶網站上陳一帆在各個場合的照片,無論是參加會議、出席活動還是調研考察、慰問基層,陳一帆身上總是有一種儒雅的氣質,使他在人群中鶴立雞群。秦一弦笃信,一帆師兄絕非池中之物,早晚有一天會大鵬展翅、驚豔衆人。
有一個很厲害很優秀的師兄作為榜樣和标杆,一開始,秦一弦是暗自竊喜的,畢竟背靠大樹,好乘涼。有一次,秦一弦去集團總部交材料,在人群中通過電梯的反光鏡面看見陳一帆那雙明亮的眸,像黑夜中的星星般讓人記憶深刻。還有一次,秦一弦在會場外偷聽了陳一帆溝通工作時超級溫柔的講電話聲音,那種曆盡千帆、不染風塵的氣質讓秦一弦記憶猶新。
可是漸漸地,秦一弦發現不管做什麼都會不自覺地被拿來和一帆師兄比較。
“當年陳一帆入職半年,就作出了人人稱贊的成績,我看你都待了四年了,還幹啥啥不行,就會磨洋工......”
這樣的評價聽久了,秦一弦的心态就變了,為什麼這麼優秀的師兄偏偏和她在同一個子公司幹過呢,不知怎的竟生出了“既生瑜、何生亮”的惆怅。
她心想:一帆師兄出生在幹部家庭,從小耳濡目染為人處世,當然做什麼都能遊刃有餘,而自己自從父母下崗後,就經常跟着母親在菜市場擺攤,和小商小販小市民打交道她特别拿手,而且就是在這樣的環境裡,她考上了B市XX大學,要是比賣菜,或者比專業能力,她也不見得會比陳一帆差。再者說,要是她能拿到陳一帆的人生劇本,她會活得比一帆師兄更成功。
秦一弦就是這樣一個人,自負又自卑。
那次聚會前,陳一帆,也聽說過秦一弦的名字。
在下班時間,和集團人力資源管理部門負責人一起搭乘的電梯裡。
“一帆呀,最近招聘名單公示了,今年有個你的小師妹入職了,就分在你當年入職的集團三級公司。”
“哦,叫什麼名字呀,組織可要好好培養。”
“好像叫秦一弦,說來也跟你有緣,不僅和你一個學校,還名字裡都帶一,大概注定是百裡挑一的人物呀。”
在和集團三級公司老領導的電話寒暄裡。
“一帆,前兩年,我那裡招了一個叫秦一弦的女娃,好像還是跟你一個學校畢業的,那股子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勁正是相當震撼,讓人感歎後生可畏呀,不過工作上和你當年比,還是差多了。”
在那一次聚會上,陳一帆終于見到了聽人念叨過幾次的小師妹,他透過那張滿是膠原蛋白的臉看見了秦一弦眼裡的不甘心,這種眼神他陌生又熟悉。
說陌生,是因為這種眼神是他這樣的高幹子弟所罕見的,從小就被父母安排好了人生軌迹,求學、就業、娶妻、生子,好像一切都是順風順水,沒有什麼能讓人不甘心的;
說熟悉,是因為他在不服他的競争對手以及不爽他的領導眼中看見過這種眼神,集團大了,總是有人不爽他一帆風順的職場路,想要給他使點絆子,畢竟集團總部位子就那麼多,他上了,其他人就沒有機會了。
在聚會上,當小師妹端起酒杯向他敬酒時,他了然于胸地應付了一句:“謝謝,祝你一切順意”,并出于禮貌通過了她的微信請求。
他沒有想到,這個小師妹後來還直率地直接請教他工作,甚至在微信上發了一段頗有野心的話:“師兄,我想知道,倘若我拿到的是陳一帆的人生劇本,如果我是陳一帆,我會不會活得比你更成功……”他暗自猜測,大概這就是代溝吧,90後有着比80後更直接、更坦然的勇氣與自信,差了十年,這是完全不同的人生經曆呀,真是後生可畏。
同時,他也期待着這些令人可畏的後生們走出的職場新路,于是言簡意赅回了一句:“一弦師妹,你要相信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