戀上你看書網

繁體版 簡體版
戀上你看書網 > 天下 > 第19章 第十九章 朝議欲薦秦王西征

第19章 第十九章 朝議欲薦秦王西征

章節錯誤,點此舉報(免註冊),舉報後維護人員會在兩分鐘內校正章節內容,請耐心等待,並刷新頁面。

饒是楚睿卿行動如此隐秘,還是被李承璎的人盯上。

宮裡的内監,夜間的巡衛,守城門的兵卒,他眼線遍布。

天還未亮,收到密信的殺手便出動,追楚睿卿而去。

李珺珵站在承天門樓上,向南而望。七月流火,風轉西南。

太極殿前,淨鞭響了三下,承天門大開。等在承天門前的文武們紛紛入内,穿過千步廊,入了太極殿。

朝臣們惴惴不安,眼下西北軍情緊急,若是陳晉揮師長安,到時候孰能明哲保身呢?

左丞相沈堅遞上折子道:“啟奏陛下,昨日燕王殿下墜馬,恐是有心人為之,臣以為,當嚴查此事。”

幾個大臣面面相觑一番後,看着這位老奸巨猾的沈堅,誰也不敢說什麼。

眼下朝廷正是用人之際,他燕王是久經沙場之人,此番西疆戰事緊急,派燕王去西北是再好不過的。

衆臣心中嘀咕,燕王墜馬得正是時候。

皇帝看看六十歲的平安侯趙奉,道:“平安侯是久經沙場之人,朕以為,此番雲南也有動作。南召動亂,順勢侵占我領土,趙卿此番就先領五千精銳去雲南吧。”

趙奉倒沒有推辭,領了命。

“平王!”

“兒臣在。”李承珙出列揖手。

“你便随平安侯一同南征吧。”皇帝心頭還是有些沉。

“兒臣領命。”

“老四在琉球剿倭匪,半年内怕是回不來。孫武。”

“末将在。”一品上将孫武出列揖手。

“東北戰事告急,恐沈憶獨臂難支,着你領五千精銳馳援東北,抵禦蠻族。”

“末将領命。”孫武揖手歸列。

“趙安來。”

“末将在。”一品上将趙安來出列。

“着你再領一萬精銳趕去西北援助程飛等,明日便啟程。”

“末将領命。”

此時,皇帝将幾人調遣完畢,他身邊,就隻剩下一個文士出身的陳儀了。

不滿十六的李珺珵,身形高挑,在朝堂上已是鶴立雞群。

許多臣子将目光投向李珺珵,似乎在提示陛下,該讓秦王殿下做點什麼。

皇帝看了眼秦王,又向柳崇傑道:“右相,你可還有事啟奏。”

“陛下,如今邊患四起,陛下雖是久經沙場之人,隻此番長安空虛,況陳氏餘黨尚未清理,此法于長安不利。”

沈堅乜斜看了眼柳崇傑,道:“柳相此言差矣,我聽聞長公主已在議世子與明月公主的婚事,可見柳相心中,也是指揮若定,絲毫不怵風雲變幻的。此時倒忽略長安城還有十二衛不說,一品上将陳儀尚在長安,還有鎮國公,趙國公坐鎮長安,柳相此言,豈不是就顯得危言聳聽?”

柳崇傑臉上浮起一抹似有若無的笑意,道:“沈相此番言論,倒與平日的謹慎小心大相徑庭。按照沈相的意思,即便陳晉叛國,東北和西南都應該無異動才對。那麼,向來料事如神的沈相,倒是說說此番東北和西南到底因何而動?是覺得我朝西北尾大不掉才趁虛而入,還是和陳氏遙相呼應聯手抗長安?”

沈堅揖手道:“柳相這番誇贊,沈某實在當不起。再說,本相平日料事,也不過是根據各方消息推測。今諸方動亂,消息阻斷,本相如何再能推測,豈不成了信口雌黃?”

“好了!此乃用人之季,天下的太平,皆仰賴諸位愛卿。”皇帝并未表現不悅之意。

一旁的老公公正要喊有事起奏無事退朝。兵部尚書郭偉上前道:“陛下,臣以為,此時邊情不穩實是人心不定之故。若是派一要員前去西北,安撫民心,屆時人心思定,邊患自平矣。”

皇帝知道此人言在此而意在彼,便道:“正如沈相所言,此番西疆動亂,消息阻隔,尚不知敵情如何。程大将軍臨敵,必會審時度勢。”

吏部尚書吳文遠道:“陛下,臣以為郭大人所言及時,程将軍雖持尚方寶劍臨邊,亂勢一起,消息不通,局勢瞬息萬變,若是無人鎮住陳晉,怕是難免生靈塗炭。”

刑部尚書曹子俊出列道:“陛下,眼下秦王已經十六歲,卻從未涉足沙場。想高祖皇帝、先帝與陛下,三朝帝皇皆是馬背上争天下,陛下既有意讓秦王繼承大統,秦王若是能平西北之亂,恐朝臣再無異議。”

大理寺卿秦諾道:“臣附議!”

“臣附議。”禦史大夫郭辭揖手。

“臣附議。”禮部尚書劉永和揖手。

柳崇傑道:“臣以為西北戰情尚不明,況秦王殿下年紀尚幼,毫無實戰經驗,貿然去西北也無濟于事。”

太傅喬延年揖手道:“陛下,臣以為柳相所言極是,西北局勢不明,秦王從未領兵,此乃下策。”

沈堅笑道:“喬太傅,您難道生下來就能寫一手錦繡文章?”

一向事不關己不開口的江皓辰道:“若是秦王可去西北,則人人可去西北。我看各位大人也熟讀各家兵書,去西北倒是能憑三寸不爛之舌将那陳晉罵到墜馬。郭尚書,你是兵部的,更谙行軍用兵之道,若是西北戰事非秦王不可,屆時怕要郭大人一道同去指點,方不贻誤了戰機。”

郭文遠看了看刺頭子江皓辰,狠狠瞪了一眼,退了回去。

這已經是江皓辰第二回站在秦王這邊說話了。以前江皓辰行事,不管哪方勢力,查出問題一律嚴懲不貸。那時候,他的眼裡是沒有哪位殿下的。

李承珉甚至多次向江皓辰示好,江皓辰都無動于衷。

江皓辰,字清宇,他的志向是肅清宇内,還天下一個清明坦蕩的朝局。于是不少大臣也欣賞這位十六歲便三元及第的少年。他的出身,比如今是右相的柳崇傑更為清貴。不管是哪個皇子得了皇位,都想得這樣一位忠直的臣子輔佐。是以,每個皇子除掉他的心都不甚強烈。何況他江皓辰在朝堂上言辭雖冒進,動作尚倒一步百算,旁人想除他都難得近身。

就是這麼一個不懂武的書生,竟讓大家恨得牙齒發癢。那幾個大臣目光相遞,示意暫且不議。

論口舌,他們那一群加起來,也未必說得過江皓辰。

朝臣們皆默然。

另有一部分主張皇帝禦駕親征的,終究緘口沉默。

皇帝看向那幾個欲言又止的大臣。大臣們似乎感受到皇帝的目光,手執象笏,将頭壓低了一些。

論軍事才能,朝中誰能比得過皇帝呢。陳晉領三十萬大軍,即便是四大上将同去西北,勝負也難論。

就如九年前,他們不也是懷着淩雲之志,要一舉将六十一歲的陳晉拿下,最後呢,皇後殒命、楚家被陷害,陳儀被發配。他們敗得徹底。作為當年支持過皇帝的人,他們唯一慶幸的,是江山尚未易主,他們尚且能偷安。

此番李承珉身份敗露,陳晉在朝中再也沒有籌碼了,于是魚死網破,于他而言,也不過是早與晚罷了。

哪怕陳晉已七十歲,人們隻要想到兩位陛下或許都死在他手上,都不寒而栗。

衆人心知肚明。西北之戰,一直都是陳晉和皇權的較量。饒是程飛帶着尚方寶劍臨邊,也難震懾邊境。

皇帝見衆人默然,道:“衆卿若再無他事,今日朝議便到此為止了。”

趙公公高喝:“有事起奏,無事退朝。”

沈堅嘴角勾起一抹淺淺的笑意。陳晉是塊太難啃的骨頭,常年駐紮在西海至碎葉一帶,勢力西延伸至西海以西。天山蔥嶺一帶,莫有不忌憚此人的。如今他糾結蠻部一舉跨過天山,長驅直入,陳兵高昌城下。若是再越過祁連山與陰山,長安西邊就沒什麼防守的屏障了。

昔年安史之亂,漁陽鼙鼓一動,取長安勢如破竹。

隻是而今,朝廷還有力挽狂瀾的郭子儀麼?

是他柳崇傑,還是他陳儀?

『加入書簽,方便閱讀』
熱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