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方_憶寫于 12.1
1991年3月底,《中華人民共和國一九九一年國庫券條例》正式發布,标志着這一年國庫券的發行工作将正式開始。
這一年計劃發行100億元的國庫券,但最終實際發行量達到了近200億元。國庫券的年利率為10%,期限是三年,從4月1日開始發售,直到9月30日結束,7月1日起開始計算利息。
國庫券面值有5元、10元、20元、50元和100元五種,這也是我們國家最後一次發行50元以下低面值5元、10元、20元的小面額國庫券。
對于生活在那個年代的人來說,這些國庫券不僅是經濟曆史的一部分,也承載着他們生活在變革與發展中的記憶。每次看到這些票據,都會讓人想起那段特别的時光和經曆。
而對于剛從教師轉行到金融機構的趙小美來說,購買國庫券并不是什麼新鮮事。她參加工作時,正好趕上了國家首次發行國庫券。
早先小美回家看望父母的時候,母親曾跟她普及過這方面的知識,說國庫券是為了幫助國家應對改革開放帶來的财政赤字而發行的。
母親還告訴她,買國庫券既能幫到國家,又能讓自己獲得不錯的收益。
“買它也是支持國家的好事,對咱們也有好處。你們可以根據家裡的情況商量着買點。不僅能增加點收益,更重要的是能為國家建設出份力。”
每年政府都會在報紙上呼籲大家愛國,支持國家建設什麼的,并強調要完成國庫券的發行任務。
雖然每年都說讓大家自願購買,但因為利率、面額和價格都是由□□定的,在實際操作中很多時候是通過單位分配給個人的,這種方式常常被戲稱為“攤派”。
也就是說,各單位會根據上面下發的指令和要求,讓員工們認購一定數量的國庫券,完不成任務的,會被上級點名批評的。
雖然這種做法帶有一些強制性,但很多人還是表示理解和支持的。畢竟買國庫券既能幫助國家,又能獲得比普通存款更高的收益,大家覺得這其實也是一種不錯的家庭投資方式。
最早時,工薪階層成了購買國庫券的主要群體。小美認識的人中,很多人每年都會認購幾十元的國庫券,這筆費用會直接從他們的工資中扣除,差不多相當于一個月的工資了。
由于當時國庫券的利率要比銀行普通存款要高,大家普遍覺得買國庫券和存錢也差不多,甚至更有優勢一些,也就對它沒那麼抵制了。
小美這次回去同翠珍聊天時,聽她說起前幾年有銀行工作人員到他們廠宣傳購買國庫券。她和小翠她爸當時抱着試試看的态度,就把兩個月的工資都買了國庫券,買完後還擔心了一段時間。
結果3年後到期一算,收益比銀行存款高多了,這讓倆人嘗到了甜頭。“我跟小翠爸說,以後咱們每年都要買一些國庫券,就當是存錢了,而且還能為國家做點貢獻嘛。”
是啊,沒有國哪有家,家是最小的國,國才是最大的家。小美覺得,作為國家的一員,每個人都有責任和義務為國家分擔一些,這也是愛國最直接的方式。所以,她每年也會買上一些,不管錢多錢少,重要的是要有這份心意。
晚上下班回來,黎遠山一見小美進家 ,就問道:
“你聽說了嗎?4月1号國家要發行一批國庫券和特種國債,咱們兩種都買上一些吧。”
小美下午就在辦公室聽同事們讨論過了這件事,她當時就考慮把去年底兩人多發的一個月工資和年終獎加起來兩種都買些。
黎遠山這會兒好像看透了她的心思,笑着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