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姐,讓大姐他們早點走吧,天黑了,路上就不好走了。反正你過兩天也要去看他們的。”
趙小靓過來拍了拍三姐的後背安慰道。
“姐夫,那你路上騎車小心一點,咱們過兩天見。”小美幫大姐系好圍巾,對大姐夫說道。
“爸爸媽媽再見!”
“大姨大姨夫再見!”
“爸媽、美兒和小靓,那我們這就走了,美兒,你去的時候,記得把均均和暄暄也帶上。”
“好的,大姐、大姐夫,路上注意安全啊!”
等送走了大姐他們之後,小美母親安頓老伴去廚房熱飯,這才對一臉傷感的三女兒說:“你大姐的那盒海米我讓你哥拿給婧婧姥爺了,畢竟要求人家辦事,送一盒也不好,再加上兩條黃花魚夠了。”
大概看出了女兒的疑問,小美母親歎口氣繼續道:“我先頭在廚房悄聲跟你哥說了,看暄暄爸今天那個樣子,如果他妹妹的事解決不了,肯定對咱們家有意見,這些我們到不在乎,我們大家主要是擔心你啊,美兒。”
小美眼眶不禁有些發紅,“媽,你們不用擔心我,幫不了就幫不了,他還能怎樣?那兩條魚,你還是送給我哥和大姐吧。”
“沒事,就是送去親家那裡,你哥和你嫂他們不也能吃上嗎?你大姐他們就不用了,均均在這裡能吃上就行了。”
“對了,美兒,後天就是元宵節了,十五後再過兩天就是禮拜天,正好你哥休息,讓他帶你去看你大姐吧,你肯定記不得他們家在哪兒了。”
小美汗顔,她還真就不記得了,西北山那塊一片片平方院落太多了,以前她都從沒單獨去過。
小美母親一副了然的表情,然後又問:
“春節加上探親假差不多有一個月的時間,在他爺爺那裡住了有半個月,在家能呆上十天吧,還得把路上的時間去掉,你們打算什麼時候走?”
“定的是十六号,那時候應該好買票。”
“十六号?三月初一,挺好的,回去正好安頓收拾兩天上班。那十五号之前讓你哥和你姐姐妹妹們請請你們,到時候楠楠爸也應該回來了,暄暄爸爸到時候能趕回來吧,正好大家都在。”
小美不再多言,每次回到爸媽家,幾乎不用她費腦,她媽總是會把所有的事情打理得妥妥帖帖。小美還挺喜歡這種不用操心的感覺,本來她就不是一個喜歡為瑣事煩惱的人,這樣反而覺得輕松多了。
不過每次回來,小美還是會有一些煩惱,因為丈夫有時候會和暄暄姥姥意見不合。而相比之下,二女婿和四女婿就處理得很好,他們從不和丈母娘起争執,無論嶽母說什麼都随聲附和,隻要老人高興,對不對其實也沒那麼重要。
暄暄長大後,較真的勁頭和他爸有的一拼,覺得姥姥哪裡說得不對或做得不對,總要認真地指出來,還試圖教導她怎麼做。他姥姥呢,也是個有主見的人,一來二去的,兩人難免會争執起來。
小美最看不得她媽像小時候對她那樣大聲訓斥暄暄,自然也會加入進來勸解,結果往往鬧得不歡而散。其實她知道,兒子心裡是有姥姥的,大凡遇到适合他姥穿的用的東西,他都會提醒小美:
“媽,這件衣服挺适合我姥姥的,你給買件吧。”
“媽,咱給我姥姥買個空調吧,她最怕熱了。”
這樣的次數多了,小美都想沖兒子喊出來,“你姥姥又不親你,總惦記她幹什麼?”
她常常覺得自己在孝敬父母方面做得不如兒子。隻知自己不在父母身邊,逢年過節不能回去時寄點東西、彙些錢,表達下心意就好。
可她兒子,不管小時候,還是長大後,卻能在一些細節上想到他姥需要什麼,并付諸行動。
小美所以對她媽多少有點“怨氣”,是因為童年和少年時代她就覺得不被母親看重,輪到她兒子了,還是這種“待遇”,這讓她感到很受傷。
在一衆兒孫中,她媽隻對楠楠最親,也許是從小帶大的緣故吧。雖然大姐的均均也是姥姥帶大的,但境況兩樣,外甥是被姥姥打罵着長大的。
不過楠楠自小就很乖,從不忤逆姥姥,長大了也很親近姥姥。參加工作後又是給姥錢,又是給買好吃的,哄得姥姥很高興,而且比她媽和舅舅姨姨還有耐心聽她的唠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