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尉哪敢讓她單獨出去,若是真有個意外可是不好交代,“這……您略等等,我去找人随您去。”
都尉出了門,找來了下面的人,低聲道,“抓緊找個機靈點的人,一會兒領着裡面那位在城中走走。”
見都尉這麼緊張,那人說道,“這裡面的那位是個什麼來頭,讓您如此緊張,她一個女娃娃還能生出什麼事來不成?”
都尉連忙制住,哼道,“女娃娃,你沒看到那女娃娃身邊還跟着兩個侍衛嗎?就連城陽王和他帶來的兵都對她畢恭畢敬的,手中拿着的還是東宮的令牌,怕是來頭不小,你我都小心伺候着這位就好。”
李昭帶了人,出府衙到了街上,現在雨還未停,街上兩旁卻都是逃難過來的百姓擠在一起取暖。兩旁的商鋪大都已經關門,有幾家沒來得及關門的已經被洪水沖的是亂七八糟,裡面的東西散落了一地。
接着往前走,就見有人支起了大鍋,鍋中熬得粟米分給百姓以供充饑,李昭上前看去,隻見鍋中水多米少,怕也是撐不了幾時的,問身邊的人道,“府衙裡可有派人施粥?”
“回姑娘,都尉早就讓人在南北兩城入口處設了粥棚,供來往百姓飽腹。”
“帶我去看看。”
到了城門口,隻見已是黃昏,湧入城來的百姓卻不見少,這裡熬煮的粥比之城中是稠了不少,但百姓之多也遠超他處,供給還是跟不上,旁邊多是一家幾口人隻得一碗粥,幾人分食。李昭聽着耳邊傳來因着餓極的孩童哭泣聲,問道,“可曾開倉放糧?以供給城中百姓生存。”
跟着的那人為難道,“早在七日前節度使就令人開倉放糧以供給百姓,隻是城中大多青壯年都随着官兵去附近縣裡救災,實在分不出人手來負責施粥,隻好從城中百姓中選出,隻是餘下的多是老婦小孩,應對不來不斷湧入城裡的百姓。”
李昭又讓人帶着自己去了幾處地方,所到之處皆是屋舍損壞,地上淤泥遍布,樹木倒塌壓垮房屋,加之雨落不停,百姓們都是饑寒交迫,遍地哀鴻。
李昭不敢置信,鳳翔府所設之處是為三地交界處,其下轄六州,東西設榷場,供東西商人來往貿易,其中馬匹,木材等名貴之物運往長安都是難求,更不要提境内有銅、鐵礦,在此設有銅錢監以鑄造銅錢。李昭觀遊記,其中更有“鳳鳴岐山”、“蕭史弄玉”等傳說,如今觀眼前之景,書中所述之景轟然倒塌,隻留滿地荒蕪。
李昭都顧不上感傷,當日回到屋内就執筆寫下今日見聞,将自己所思慮的各處該如何應對之法也寫了上去。到深夜等到趙辰陽回來後特意找了他。
趙辰陽見她此時尚未休憩,問道,“怎麼如此晚了還未歇下?可是床鋪睡不慣?”
李昭搖搖頭,“你今日去周邊勘查結果如何?”
趙辰陽皺着眉頭,閉目緩了緩才沉聲說道,“我原想着不過是如以往一般,今日去到下面城鎮查看方知嚴重的很,房屋盡毀,地勢低矮處水漫過整個城鎮,早已是荒無人煙,這還隻今日一處,若按地勢推斷,怕是其餘幾處也是如此。京中早前商議并未料及如此嚴重,我正打算寫折子讓人快馬送回長安。”
李昭将手中所繪輿圖展在趙辰陽面前,指着說道,“我今日從府衙出門,一路向城南去,路上逃難百姓不計其數,房屋損壞更是嚴重,我料想此處都是如此,怕是别處更加嚴重。依我來看,糧食倒還算放松,如今缺的是人,救人也好,安置災民,重整堤壩,清退洪水,重建房屋都是需要人,城中現在壯年多是去了附近救援,城中所留婦孺老人孩童根本沒有氣力去做。現在湧入城中的百姓還都沒有安身之處,沒有飽腹之物,再加之雨未停歇,怕是多數人是要病倒的,若是因此生了疫病,後果更是不堪想象。”
趙辰陽見她條理清晰,說道,“如此,我現在寫封折子,令京中調配人手過來,我将帶來的一百人暫且分你三十,供你調配,剩下的十人一組分到各處鄉鎮。你确保城中百姓食宿。”
李昭補充道,“不僅如此,怕是得調些醫者過來,城中醫者不過十人,怕是應付不來。”
此事刻不容緩,趙辰陽動筆寫道,“好,我這就寫折子讓人連夜發走,其中再附上你所列鳳翔之見聞。”說到此處趙辰陽擡頭說道,“我未料及此處情況如此複雜,怕是要将你在此處的消息傳回京中才是。”
李昭猶豫道,“這怕是不急,我如今就守在此地,不會出什麼狀況,若讓京中知曉又該擔心,不如瞞上一瞞。”
趙辰陽堅持道,“怕是不行,如你所說此次災情涉及之廣,人數之多,已是厲害,若真如你所說再碰上疫病,那我就是難逃其咎了,不若如今傳信京中,讓人送你回去,你這兩日幫着安撫城中百姓已是幫了大忙,我不能将你置于險地。”
李昭無話,隻說,“如此,我寫信一封,你派人一同送回長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