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道,暹,易道暹?易姑娘?”崔琯一字一頓,念完自己也愣住了。
這名單很長,她之前完全就沒注意過這裡面有誰,也壓根不關心這些人是誰,沒想到居然會有易姑娘的名字,她再朝頁首的标注看去,整個人的臉色當即就變了。
那上面赫然寫着,斬首之名單如下。
“這到底是怎麼回事?”李人凰的臉色陰沉的都要泛出黑水了。
易道暹怎麼就成了二皇子黨羽,而且還被砍頭了。
“臣不知。或許隻是同名同姓。”崔琯頭皮都麻了。名單上的這批人絕無生還的可能,因為這名單當初就是由她姐崔瑷參與核對的,所以她才能這般肯定。
崔琯陷入思考,而後她像是想到了什麼翻開了第三本冊子,裡面有些關于叛亂之事的細節。
五年前,天子登基,發诏邊塞,令二皇子回京都參加登基大典,二皇子以邊疆告急為由,拒絕回京。第二年天子收到密旨,原邊疆副将郭牧山告發二皇子,說他私通雪國皇族,欲在邊疆擁兵自重,意圖謀反。天子震怒,連下九道诏書,催二皇子速速回宮觐見。
二皇子拒旨不歸,回書,此乃邊關危急時刻,勿聽奸人讒言。
到了同年六月,也不知道二皇子是不是想通了,還是發瘋了,偷偷領了五千精兵回朝,一路長驅直入,直接就把天子給圍了。
之後就是國師領着術士部隊和禁軍一同平定叛亂的故事了。
崔琯好一陣翻找才找到關于易道暹的記叙,說是二皇子是受此人蠱惑才犯下如此重罪。寥寥幾筆就把這人寫成了罪大惡極之輩。後面又寫,此人是江南世家之一易家的長子,在江南地區頗有名望,招收了一批有時之士天天舉辦什麼雅集,就是那種文人雅士吟詠詩文,議論學問的集會,後随父進京做官,投靠在了二皇子門下,因其才華收到賞識,逐步成為了心腹。
之後二皇子去了邊疆,他也一同去了。有人說他是遭到了一位雪國女子的策反,遂蠱惑了二皇子。
叛亂結束之後,二皇子黨羽全都遭到了清算,首當其沖的就是易道暹,不過奇怪的是易家并未受到過多牽連,說是易家在發現易道暹有謀逆之心後主動上報,并把他逐出了家門。
但顯然這樣的說辭是比較無力的。
按照常理易家整個家族被流放都不為過。
還有些細碎的記載,但都沒什麼有用的信息,上面也并沒有記叙其他易家人,思來想去,崔琯也懶得瞧了,她放下冊子對李人凰說:“皇上,臣明白了。這個易道暹并非是易姑娘,而是易家長子,也就是易姑娘的哥哥。這個易道暹已經身死了,是當年叛亂的主謀之一,皇上親自下旨砍了的。而且聖恩浩蕩此事并未牽扯其他易家之人,所以這三個字跟易姑娘本身并未有瓜葛。皇上無需憂心。至于為什麼同名,這個可能得問易姑娘本人。”
什麼,易道暹的哥哥也叫易道暹?還被她當做叛亂的主謀之一斬了?
李人凰的心涼了一截。
完了。完了。原主殺了女主的哥哥,那她對女主來說不就是弑親之人,這得是什麼樣的血海深仇。
難怪她要說讓她了解了解二皇子的事情,原來是為了這事。
不過易道暹到底是什麼意思?單純讓她不要忘了自己是殺了她哥哥的人嗎?然後呢?
易道暹會恨她嗎?
恨吧?
不恨嗎?
不明白,李人凰完全理解不了易道暹的想法。
難道就因為她說了一句會對她家人好,她受到刺激炸毛了?
難道她彎來繞去地就是為了陰陽她一句,你的對我家人好就是指殺了他們嗎?
李人凰暈了,她這般辛苦解題到底是為了什麼。
再說這事情也怪不到她頭上吧,不是她哥哥要和她哥哥一起搞叛亂,根本就不會被砍頭吧。
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