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中國重返奧運會,第一次參賽就奪得了15枚金牌,在金牌榜上排名第四。
在這次洛杉矶奧運會開始之前,中國體育被普遍唱衰,英美媒體甚至預言說:“隻有朱建華、李甯、中國女排有奪金實力”,而中國運動健兒大放異彩,勇奪15塊金牌,狠狠打了那些人的臉,也給了全國人民一個巨大的驚喜。
因此在四年後的漢城奧運會開幕前,中國人的心理預期達到了極高的程度,大家都對中國隊奪冠寄予厚望。
似乎所有人都在期待運動健兒能在奧運賽場上刷新獎牌記錄,再創輝煌,而當時的中國隊也确實有底氣,漢城奧運會中國代表團的陣容,就是國人最大的自信。
首先是中國女排,在漢城奧運會之前,已經是無人超越的五連冠了,而1988年漢城奧運會,中國女排最強的對手古巴女排并沒有參賽,相當于中國少了最強勁的敵人,奪冠手到擒來。
其次是在洛杉矶奧運會席卷五金的中國體操隊,四年後依舊強勢,樓雲、李甯等名将實力領先。
而跳水項目作為中國的優勢項目,也在1987年的跳水世界杯上大放光彩,是當之無愧的夢之隊。
另外,作為中國國球的乒乓球項目,也于1988年加入奧運大家庭,這是中國體育絕對的領先領域,承載着無數人的期待。
可是競技體育充滿各種意外和遺憾,這一定律在漢城奧運會上彰顯的淋漓盡緻。
世界主要體育強國齊聚漢城,一掃洛杉矶的運動項目真空狀态,嚴重沖擊了中國的幾大優勢項目——體操、女排、射擊等等。
中國的常勝将軍,乒乓球和羽毛球男隊無一不慘敗于東道主韓國的拍下;體操名将李甯從鞍馬上掉落;女排熱身賽初現頹勢卻未得重視,輸給蘇聯;舉重名将何灼強抓舉過程中護掌斷裂,拇指意外受傷……
留在漢城的遺憾不勝枚舉,盡管每個運動員都拼盡了全力,結局仍然差強人意。
這,就是競技體育。
顔辭作為此次奧運的随行翻譯,見證了運動員們短短幾天從滿懷希望、奮勇拼搏,再到最後遺憾退場,心中也是酸澀不已。
但出乎她意料的是,她在這次奧運會上見到了哥哥容國團和侄女容勁秋。
香港乒乓球隊參加了此次奧運會的表演賽,哥哥容國團是香港乒乓球領隊,而侄女容勁秋則是作為香港乒乓球女隊隊員參與比賽。
哥哥還是一如既往的嚴肅,不過半百年華竟已滿頭白發,眉間的皺紋似怎麼也撫不平,像溝壑一般縱橫交錯,遠遠望去,再難尋見年少時的風發意氣。
“哥哥……”
顔辭出神地呢喃着,微弱的話語聲連身邊人也難以聽清。女隊總教練張燮林随着顔辭的目光望去,也忍不住低聲歎息,原來是老熟人呐。
“那位是我的老熟人了,不過他很早就離開内陸了,沒想到像喬翻譯這樣的年輕人也還認得他”
“他是我們的英雄啊……”
“走吧,難得遇上了,不打聲招呼怎麼說得過去”
眼見着張燮林已經走出一段距離了,顔辭才如大夢初醒般跟了上去,于她而言不過轉眼時光,可是對于那些故人來說,容秀珍已經離開二十年了。
或許正如李煜詩中所感悟的那般:“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胭脂淚,相留醉,幾時重。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
這次單方面的重逢,究竟是幸運,還是遺憾呢?
“容哥!好久不見!”
1978年得到平反之後,容國團便帶着妻女一同離開了大陸,回到了香港老家,至今十年,從未踏足大陸土地。
張燮林和容國團當年同為乒壇108将,很長一段時間都是一起集訓,一起比賽,為國征戰。1961年在北京舉辦的第二十六屆世乒賽上,正是張燮林拿下了男子單打第三名。張燮林的削球變幻莫測,被譽為“乒壇魔術師”,“海底撈月”是其經典動作,在賽場上常常有化腐朽為神奇的效果,令人眼前一亮。
顔辭雖然隻是耳聞張燮林經典的“海底撈月”,但卻親眼見過東東在後世的賽場上複刻這一堪稱“無解”的技能。
印象最深的一次,是當所有人都認為對手打來的這一球不可能被接住的時候,東東憑借超絕手感迅速将球從台底撈上對方台桌,球上桌之後就趨于停止,對手一臉懵逼,反應過來之後也是無奈攤手一笑,全場掌聲如雷。
這樣出其不意的救球也給整場比賽增添了不少看點,這也是乒乓球的魅力,驚喜無處不在。
乒乓球運動主要有“快攻類”、“弧圈類”和“削球型”三種打法,從這三大類型中還派生出許多中間類型,如快攻結合弧圈球、弧圈球結合快攻、攻削結合和削中反攻等技術類型技術風格。
這三種打法中,削球打法是最被動的,純粹的削球打法終歸是被動挨打,攻擊性不強,在比賽中指望對手接球失誤,這樣防禦性的打法限制了削球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