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聽聞縣城西邊幾個村子被人煽動請求朝廷救濟赈災,一場暴亂似乎即将爆發。
若不是為了等地裡的莊稼熟,村民們恐怕早就另尋出路了。
昨日遮天蔽日的蝗蟲将莊稼一頓糟蹋,他就知曉此地已無法久留。
如今孫兒已然将逃荒路線規劃妥當,宋大爺思慮再三,決意聽從孫兒之建議,且号召衆村民一同前往玄州,如此一來,衆人也好相互照應。
如谷小雨所料,村裡人都被山火驚擾,無暇他顧,都在找家裡至親商量對策。
衆人最終皆不約而同地奔赴宋大爺家,畢竟其家乃是村子讀書人最多的,且宋大爺又是村正。
宋大爺家的堂屋與庭院中擠滿了人,衆人你一言我一語,紛紛議論着山火之情形以及往後該當如何應對。
宋大爺清了清嗓子,大聲說道:“諸位鄉親,如今山火逼近,蝗蟲又毀了莊稼,我們已無退路。我家商議,決定南下逃荒去玄州。玄州或許能接納我們,給我們一條生路。如願一同前往,便速速回家準備,明日一早,我們出發。”
衆人都知曉是要盡早離村逃難,隻是不知前往何處,現在有了宋大爺的明确決定,大家并未有過多的質疑,隻是在讨論去玄州有多遠,途中又會遭遇何種艱難險阻,畢竟他們最遠也就去過縣城。
沒有宋祁認為的那般難以說服和混亂無序,也讓他第一次深刻感受到古代鄉村秩序與現代社會差異。
在古代,一個親族聚居的村子,隻要德高望重之人或者村正發話,衆人往往會聽從安排。
宋家村居住的正好都是李家和劉家的宗親,隻要往上多追溯幾代,都有血緣關系。
宋大爺依着宋祁的提議,亦交代了若幹注意事宜。
于是,村民們皆匆忙行動起來,各自歸家,着手籌備逃荒之事。
不多時,田間便有人舉着火把,割取蝗蟲啃噬後所剩的麥稈,是留予牲畜嚼用,以支撐衆人走出這旱災之地。
此議為宋祁所提。
宋家村共計二十戶人家,有牛與騾子的人家占了三分之一,在周邊可算是較為富足之村落。畢竟有的村子僅有一頭牛,甚或連一頭牲畜都無。
此乃沾了祖上之光,且村子所處之地甚佳,土地更為肥沃。若非萬不得已,無人願背井離鄉。
宋祁見村民們皆已行動起來,便準備和祖父告辭,盡早回家幫着家人整理行囊。卻被宋大爺拉住,一同被留下的還有宋大爺的弟弟宋二爺一家。
宋大爺言簡意赅地表達了要将祖上的學田所産剩餘的糧食按人口分配,如今活命最重要,至于宋家子弟的學業等安定下來再作考量。
宋大爺吩咐大兒子宋澤啟和二兒子宋澤承将糧食現場妥善分配,這樣各家就能立馬将糧食帶走。
由于宋大爺一直以來嚴格管理這些年學田産的糧食,隻用于資助宋家學子讀書,且祖上規定如二十歲之前沒考中童生便不可再支取學田産之财,加之這兩年朝廷取消科考和一年多的旱災,各書院和私塾陸續停課,故學田産的糧食尚有不少剩餘。
就這樣宋祁回到家的時候,用闆車拖回來滿滿兩大麻袋分配到的糧食,約莫有三四百斤吧。
在這旱災饑荒之際,這簡直如雪中送炭,也讓在家中的劉時秋驚喜不已。
因為她在整理自家糧食之時,直觀感受到捉襟見肘之窘迫,她家就剩下半缸糧食。
而且還是不去麸皮磨成的面粉,作為一個現代南方人第一次見這種面粉。
是叫全麥面粉吧?
她愣是在家沒找到半粒米,隻有一小麻袋小米。
瞧見自家兒子滿臉通紅、汗流浃背,劉時秋又暗暗咒罵這該死的旱災。在這裡幹坐着不動都能讓人汗流不止,整日令人焦躁不安。
她趕忙倒了一碗水遞給宋祁。
“娘,往後雖艱難,但好在‘他’不是柔弱的書生,平時也幫家裡幹活,體格不錯,這闆車糧食拉得也不算太累。” 宋祁接過水,輕聲說道。
此前兩家人約定在這異世不論何時要注意言行舉止,所以“老媽”這一類現代稱呼不能再随意使用,劉時秋也知道兒子說的 “他” 是誰。
宋祁在意識到要逃荒後,就評估過這具新身體,雖然還在長身體階段,但已有一米七五的身高,身姿挺拔,體格健壯。
原身跟着谷雲峰啟蒙的時候,就學君子六藝,雖然師傅戰鬥技能一般,但是原身學的很好,而且身體越練越結實。
後來考中童生後進書院求學,原身才知曉君子六藝并不是所有學子都必須學習的内容,但是他還是堅持習練不辍。
宋祁知曉這是古代貴族教育的一部分,并不是所有學子都必須學習的内容。他不禁心中暗自思忖,谷雲峰的原身為何會這君子六藝呢?
門外傳來一聲清脆的喊聲,打斷了他的思緒。
宋祁擡眼望去,隻見谷小雨滿臉喜色地跑了進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