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整隻燠鴨,一碟幾張古樓子,一碟糖糕,幾碟子下酒小菜。
沈朝盈從廚房端來酒跟花椒——守歲時有個習俗便是喝花椒酒。
花椒可是稀罕物,将花椒裝入盤中,飲酒之前取一粒花椒放入酒杯中,邊喝着花椒酒邊守歲,祈盼來年順意。
花椒在時下被看作是神靈食物,代表了許多美好的含義,被釀成美酒祭祀神靈。
因着這層含義,沈朝盈不禁也猜測,在後世流傳甚廣的那兩位傑出女性之間友誼代表詞“千年萬歲,椒花頌聲”中,“椒”便是花椒之意。
願其永遠享受椒花芬芳,祝長壽與幸福,不僅在那時,亦是不久之後的當下最美好的祝願。
沈朝盈畫了撲克牌,教阿翹玩釣魚打發時間。
到了夜半子時,人們要放鞭炮,以祛除惡鬼。
外頭燃起一片爆竹聲,喧徹夜闌,阿翹與沈朝盈也披了裘衣出去,在院子中點燃早備下的鞭炮,看城樓上綻放的煙花,盛大矚目,無論從哪個坊擡眼向北看去,都第一眼能看見。
鞭炮紙衣如星,碎落如雨,團簇的光亮漸次四散消亡,不消半刻便歸于甯靜,外頭卻依舊燈火輝煌,家家戶戶守歲迎新,站在院中亦可聞隔壁歡聲笑語。
宮中徹夜燃燒檀香篝火,聖人于延英殿大擺宴席,宴請皇親國戚與朝中重臣,一整夜觀看樂舞,賦詩唱和,十分暢快。
這是都城長安,多麼熟悉的璀璨華光,沈朝盈作為異鄉人,終于在這千年以前的長安找到了些微的歸屬感。
沈朝盈的心境很澎湃,亦很明澈,更多的是一種驕傲自豪。
時間延續千年,文化便傳承了千年,雖物是人非,如守歲等習俗卻至今薪火未絕,唯我大中華文明舉世無雙。
......
沈朝盈跟阿翹到底沒撐到清晨就在榻上睡着了,卻不是困的,而是醉的。
酒不烈,對付兩個涉世未深的小娘子還是綽綽有餘。
不過今日無事,便是睡上一整日也無妨——沈朝盈沿襲了後世傳統,初一不興忙活,否則這一整年有的忙的。
崔瑄卻沒這麼好的悠閑。
今日元正,乃是“歲之元、時之元、月之元”三元,作為一年最隆重的日子,聖人要在含元殿舉行元日大朝會,所有從地方諸道趕來為元日賀正的賀正使也都在元日這天随京官一同參與朝會拜見,獻上賀表。
拂曉之時,宮中已是一派肅穆而忙碌的景象。
衆官及皇親國戚着朝服按品階方位列隊候下,殿階之上,燭火通明,陳設禮樂、曆代寶玉、車乘,儀仗十分莊嚴。
帝着衮冕、後着朝服臨軒,接受千官拜禮,四方賀儀。
萬條紅燭燃燒産生的煙霧缭繞于大殿上方,朝霞漸深,清晨第一縷曦光奪雲而出,聲聲“萬歲”響徹天際,似乎亦穿透這四四方方宮阙,在大梁廣袤疆土上回蕩。
便如詩中所言,“百蠻奉遐赆,萬國朝未央。”
對于聖人而言,皇權的至高無上在這一刻體現得淋漓盡緻,心潮該是何等的澎湃。
但對于站在階下的崔瑄等官員來說,其流程自是又臭又長。
整整一個上午,總算是結束了,歸家路上,便見坊中的民居已經挂上了飄揚的春幡。
沈朝盈也入鄉随俗,于阿翹合力在院中豎起長長竹木竿,竿頂飄懸着二人縫的布幡子,比起旁人家花樣繁多的春幡,她們的樸素是樸素了些......哎呀,讨個吉利嘛!
沈朝盈看到那幡子,便感覺有人在罵她的女紅,老臉一紅。
出門掃雪,又碰上崔瑄車駕。
這麼巧,她該要以為對方是“刻意偶遇”了。
沈朝盈笑眯眯地送上今日第一份賀節之辭:“元正啟祚,萬物惟新,伏惟郎君尊體萬福。”
“伏”就罷了,想想二人面對面單膝下跪那場景,怪怪的。
這是元正日第一奇葩習俗,無論貴賤,官員或百姓夾道相逢,都得遵循禮節相互拜賀,右膝着地,說賀節之詞。
逢人拜年就要右膝下跪,沈朝盈着實有些接受不了。
也好在大梁人選擇性叛逆的多,也不會見人就跪,大概還是官員之間比較多。
崔瑄也淡笑颔首:“元正啟祚,萬物惟新,女郎萬歲。”
沈朝盈被對方看着,幹笑着也道了聲“萬歲”。
這便是元正日第二奇葩習俗,逢人見面就說“萬歲”。
比起第一種讓所有人都吃不消的禮節,這種口頭恭賀顯然更為受歡迎,且我們大梁人民看起來是真的喜歡,眼前就有個心滿意足的小崔大人。
“本坊寶華寺金昌法師今日開設俗講,講《華嚴經》,女郎無事可去轉轉。”
沈朝盈笑道:“小崔大人辛苦,元正日還為咱們這樣升鬥小民勞心費神,真是為官之楷模,我等之典範啊。”
崔瑄淡笑,不說話了,吩咐車夫繼續前行。
沈朝盈目送對方淡然背影,“呵”地笑出聲。
崔瑄這厮,每回聽見自己拍馬屁時裝得一臉雲淡風輕樣子,實則馬尾巴都翹上天了,好道貌岸然!
也是,誰不喜歡聽好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