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雯,一個來自遠方的異鄉人,背井離鄉來到咱們内海,時光匆匆,這麼多年過去了,卻連拜一拜土地爺這樣本地常見的習俗都未曾有過。
葉凡靜靜地待在媽媽家二樓的窗台上,眼神有些迷離,呆呆地望着對面那座車水馬龍的立交橋。午後的陽光斜照在他身上,勾勒出一道孤獨的剪影。媽媽原本在一旁忙碌着,不知怎的,突然抽冷子對着葉凡說出了這麼一句。
葉凡的媽媽向來對各種迷信之事深信不疑,這迷信的根源究竟來自何處,着實難以尋覓。然而,葉凡卻清晰地回憶起考美術中學的那個前夜,媽媽神色緊張又滿懷期待地拉着他,匆匆趕赴去拜神仙的場景。
那一夜,月色朦胧,媽媽拽着葉凡的手,腳步急促而堅定。一路上,媽媽嘴裡還不停地念叨着祈求保佑的話語。後來,葉凡果真考上了美術中學。至于他考學成功的真正緣由,如今已經難以确切考證。
或許是葉凡自身的努力與天賦使然,又或許真的有那一絲神秘力量的庇佑。但本着“信則靈”的心态,葉凡帶着高雯,特意挑選了一個風和日麗、陽光明媚的日子,去“會見”土地公公及其夫人土地奶奶。
那一天,天空湛藍如洗,微風輕拂,帶着絲絲溫暖。葉凡和高雯懷着既敬畏又好奇的心情,來到那座莊嚴肅穆的土地廟。廟前的香火袅袅升起,仿佛在訴說着無數人的祈願與希望。他們虔誠地奉上供品,點燃香火,心中默默祈禱着未來的美好與順遂。
誰曾想,恰恰正是因為這一次看似簡單随意的“會見”,以及那并不怎麼虔誠莊重的跪拜之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竟然為葉凡和高雯帶來了一件令人欣喜的好事兒。
要知道,當時他們的“會見”不過是抱着半信半疑的态度,跪拜也顯得有些敷衍和倉促。或許隻是出于對傳統的一絲敬畏,又或許隻是為了尋求一種心理上的安慰。然而,命運的齒輪卻在這看似不經意的舉動中悄然轉動。
在 2012 年,對于高雯來說,是具有重大意義的一年,她成功轉正了。這不僅是身份的轉變,更是生活的一個重要轉折點。而且令人驚訝的是,她轉正後的第一個月工資,竟然達到了葉凡的兩倍之多。
他們兩人先後在工作上逐漸穩定下來,這使得原本捉襟見肘、處處節省的拮據生活,終于開始有了顯著的轉變。過去,為了節省開支,他們可能會在購物時反複比較價格,甚至放棄一些必要的娛樂和享受。但如今,情況漸漸好轉。
在那一年裡,他倆内心深處最大的願望,就是能夠徹徹底底地去好好慶祝一番。他們渴望抛開生活的壓力,盡情地享受一次屬于他們的歡樂時光。
那年 8 月份,電視裡正在熱播一部名為《北京青年》的電視劇。劇中有一句令人深思的話叫“重走青春路”。葉凡不知道在當時,看過這部劇後有多少人受到觸動,真的去嘗試着重新踏上青春的征程。但是,他自己在觀劇的過程中,内心被深深地觸動了。他開始反思自己的青春,回憶那些曾經有過的夢想和未曾勇敢邁出的步伐。他渴望能夠像劇中的角色一樣,勇敢地去追尋那些被遺忘的激情和夢想,重新定義自己的青春歲月。
反複思索之後,葉凡清晰地意識到,自己人生的軌迹極有可能是在他放棄留學,轉而回到内海的那特定的一天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那一天,這個決定就像一把無形的大手,将他原本可能通往異國他鄉的道路硬生生扭轉,引領他走向了截然不同的方向。
正因如此,在他的内心深處,最期望能夠重新去細細回味的地方毫無疑問應當是馬來西亞。在當時的情境之下,那個國度對于他而言,恰似一個無比關鍵且神秘莫測的“奇點”。這個奇點蘊含着無數的可能性和抉擇,它宛如一道分水嶺,将他的人生劃分成了截然不同的兩段。
于是,葉凡滿懷熱忱地開始與高雯一同精心謀劃着這趟意義非凡的旅程。他們常常在靜谧的夜晚,相依而坐,柔和的燈光灑在桌面上。兩人攤開詳細的地圖,全神貫注地研究着每一條可能的路線,仔細斟酌着每一個行程的安排。
在他們如火如荼地籌備着前往馬來西亞的行程同時,葉凡也正同時面臨着一件頗為棘手麻煩的事情。想當初,葉凡和高雯組建家庭之後,工作狀況一直不太穩定,充滿了諸多變數和不确定性。在這樣的情況下,他根本不敢将要孩子這件大事提上日程,畢竟孩子的養育需要穩定的經濟基礎和充足的時間精力。
然而,如今時過境遷,兩個人的收入都已經趨于穩定,有了堅實的物質保障,葉凡自然而然地開始盤算着要一個專屬于他們倆愛情結晶的孩子。
但在此之前,還有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亟待解決。雖說葉凡和高雯目前的收入頗為可觀,然而工作卻異常繁忙,幾乎沒有太多閑暇時間。那麼,如果孩子順利出生,由誰來悉心看管照顧就成了一個必須要攻克的難題。
此時,高雯的父母正在鄰省的一個鎮上忙碌工作,分身乏術。而葉凡的父母呢,每天都被那間位于旅遊街的商鋪緊緊拴住,難以脫身。
就在那天,葉凡爸爸正獨自坐在商店裡,眉頭緊鎖,一臉憂愁地發着呆。葉凡見狀,便試探性地問道:“爸,這商店如今的錢沒有前兩年好掙了,要不咱們把它租出去,掙個穩定的租金。這樣您和媽既可以退休養老,安享晚年,将來咱家有了孫子,您二位也能有時間幫忙照顧,盡享天倫之樂。”葉凡爸爸自從下崗之後,那個腦門就一直皺着,從未舒展開過。其實他這一問不過是抱着試試看的心态,小心翼翼地試探而已。誰能料到,這句問話竟然不偏不倚,正好擊中了爸爸内心深處一直擔憂糾結的那隻“蟲子”。爸爸毫不猶豫地連說了幾個“租、租、租……趕緊想辦法租出去。”仿佛這一瞬間,長久以來壓在心頭的那塊大石頭終于有了落地的希望。
葉凡爸身上有個特點,是葉凡在他40歲時發現的。那時他剛剛考入高中,内海有些地方還不太熟。買了電腦之後得需要軟件啊?那時候哪有現在這麼高速地光纖網絡,軟件或遊戲需要到内海大學北側的科貿街去買,那時那地方對于葉凡來說還很遠,所以每次都是他騎着自行車帶着葉凡去。